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现场。人民网 杨启红摄
5月23日,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西宁召开。青海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切嘱托,承载着青海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就一定能够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牢记总书记嘱托,青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两次视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用心守护好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把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部署落到实处,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保护好生态 奔向好生活
如今50多岁的王玉成,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上合乐寺村住了大半辈子。他从不敢想,曾经因为家里穷得叮当响而养不活的羊,在光伏板的“保护”下,摇身变成“网红”“光伏羊”,让村子和自己一家过上了好日子。
“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王玉成嘴里念的民谚,说的就是上合乐寺村所属的地区——塔拉滩当年的情景。十多年前,这里沙尘蔽日、绿意稀缺,是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带之一。风沙逼走了不少住户,还严重威胁着青海湖湿地、龙羊峡库区和黄河的生态安全。
既要防沙治沙,又要在保护生态中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当地通过沙漠生态治理和生产实践发现,塔拉滩发展的“绿钥匙”就在这片望不到边际的荒漠上——每年光照时长高达1800个小时,是发展光伏发电的理想地区。
2013年,第一批光伏发电企业入驻以塔拉滩为主的海南州光伏产业园,改变了这里的一切。
塔拉滩上的光伏板和“光伏羊”。 樊发玺摄
一块块光伏板的铺设,遮住了光秃秃的沙石地面。光伏板有遮蔽作用,产业园区内风速降低了近50%,蒸发量降低了30%;此外,光伏板需要定期清洗,渗透到光伏板下面的水,滋润了地面。短短几年,塔拉滩的土地披上了绿装。
草地长势喜人,麻烦随之而来——冬季火灾隐患不小怎么办?“既然是草,为什么不让羊来吃呢?”周边村民受邀进入产业园放羊,养起了“光伏羊”。加上清洗光伏组件、在产业园区当保安……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反哺”着这片绿洲,为塔拉滩带来了生态效益,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上合乐寺村变成远近闻名的高原美丽乡村。
塔拉滩的故事,正是青海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截至2022年2月,以塔拉滩为主的海南州光伏产业园区实现税收20亿元,累计发电量突破500亿千瓦时,相当于青海省半年的全社会用电量。这里产出的“绿电”汇聚在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特高压通道——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中,缓解了中部平原用电之“渴”。
2021年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全国最高,集中式光伏装机容量居全国第一,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网用电量比例居全国第一,连续第5年全清洁能源供电取得成功……从清洁能源供给到远距离输送,从全清洁能源供电到三江源地区清洁能源供暖,青海以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为载体,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竭尽所能为全国能源转型以及低碳发展作贡献。
打造优质环境 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2年3月23日,青海省第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复工开工仪式在海东市举行。1184个重大项目,估算总投资5800亿元,涵盖清洁能源、综合交通、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多个领域。仪式的主会场就设在氢装上阵(海东)碳中和物联产业园中。“我们体会到了‘青海速度’。”氢装上阵(青岛)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晓军望着热火朝天的开工现场算得仔细:“项目从土地批复、规划审批、开工建设到效果初现,只用了半年时间。”
审批事项少了,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正是这样的高效率让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复神鹰等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与青海“双向奔赴”。
青海省黄南州办税服务厅专岗宣传税费政策。黄龙摄
而受益的远不止大中型企业。
“本来以为特别复杂,没想到这么便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爱车居洗车行的负责人马德英,在青海税务人员的远程辅导下,不到1小时就办理好了新开办企业的手续,拿着证照的他仍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海东市民和县舍斋包子店负责人马阿色在当地政务服务大厅提交了相关资料,一次性办理了“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和“户外广告登记”等,以最快速度办结取证。“以前听说要跑好几趟,现在一次就能把所有证件全部办好,太方便了。”
“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近年来,青海省出台251项硬核举措,疏通难点堵点,不断提档升级营商环境。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数据显示,2021年青海省“营商便利度”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省会西宁市跃居全国营商便利度提升最快城市之一。
西宁海湖新区商圈。西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春江水暖“企”先知,2021年末,青海省市场主体累计达53.11万户,是商事制度改革前的2.69倍。优质的环境、高效的服务,不断提升企业的归属感、获得感,激发了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用政府紧日子 换群众好日子
发展成就如何,百姓心中有杆秤;群众对发展满不满意,答案就在百姓心间。
曾任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副县长的美少,一直在手机上保存着这样一段视频:海拔5000米的尕拉山上,11名小学生在老师和乡干部的护送下,冒着大雪赶往学校。受多种条件限制,囊谦失学辍学现象一度非常普遍,“在这里,娃娃们上学不容易。”
2017年,青海省打响控辍保学攻坚战。囊谦全县动员,以磨破嘴、跑断腿的精神讲政策、做工作,将2306名适龄儿童送回到校园。全省把控辍保学当作教育扶贫重点工作,党政各级领导带头抓、强化政策举措,通过努力,青海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控辍保学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2021年“5·22”玛多地震后,当地以最快速度复课复学,图为玛多县小学学生正在上课。李兴发摄
青海是经济小省,在“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奋斗路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扭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养老、就业、医疗、社保、收入等问题,扎扎实实把民生工作做好。2019年以来,青海省各级机关单位取消低效无效支出,“三公”经费保持只减不增,一般性支出累计压减20%以上,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把宝贵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民生“刀刃”上,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
“家门口随时都有热乎、好吃的牛肉面,自己只掏1元钱。”家住西宁市城西区的张喜刚大爷说起社区爱老幸福食堂连竖大拇指,“吃得饱又吃得好!”爱老幸福食堂是青海省西宁市近年来为破解老年人“吃饭难”开展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解决的不仅是老人的“一碗饭”,更打通了高原百姓幸福养老的“最后一公里”。
2020年11月,青海省西宁市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打造高原幸福养老之城作为典型经验做法,被国办通报表扬;截至2022年初,西宁市已建成36个中央厨房、153个爱老幸福食堂及94个助餐点,累计服务老人就餐81万人次。
老人们在西宁市爱老幸福食堂就餐。人民网 张皓芃摄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青海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回应人民新期盼,满足民生新需求。
看投入,始终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发展路子,民生支出多年来占比持续稳定在75%以上,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
掂饭碗,城镇新增就业十年累计61.74万人,年均超过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34.4万人次,年均超过110万人次,增收共富基础进一步夯实。
观医疗,“五医”联动改革纵深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全覆盖,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制度全面建立,集中带量采购药品、医用耗材价格平均降幅六成以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
……
民生有保障,百姓钱包鼓起来。截至2021年,青海全体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919元,比2016年增长近50%。在省会西宁市,民间投资活力持续增强,全市2021年民间投资增长17.2%。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用心用情用力多办造福群众的实事,青海说到做到、办必办好。
踏上新征程,青海将以开拓进取、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昂扬姿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过硬作风,在72万平方公里的壮阔高原,在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全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积极促进民生改善和民族团结进步,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丹青妙笔,绘就一幅幅美丽画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贡献青海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