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印度新德里,塑料制品制造厂和工人们正在制作电路板的电源扩展板。图片/IC photo
最近,在印度重企收到印度政府冻结数十亿元资产的消息后,再次引起各界的关注。
据报道,近两年来,印度政府没有停止对中国企业的调查和排挤,封锁了300多个与中国相关的应用程序,限制了对中国企业的投资,此次对中国企业的“恶意审查”已经从今年年初开始展开,引起了对印度中资企业的恐慌。
目前,中印边境冲突已经过去了两年,俄罗斯-乌克兰冲突使世界经济再次受挫,IMF、印度储备银行今年降低了对印度增长的预期。在这种背景下,印刷方的这一波动越来越严重,“整顿”进行人中资企业的运营,背后有什么玄机吗?
惩罚重企业不能增加印度的财政收入
疫情发生后,印度的财政赤字持续上升,2020-2021年上升到GDP的9.3%。
2021-2022年印度经济复苏,税收收入实现了创纪录的34%增长,赤字率降至6.7%。但是,这一势头随着经济逐渐正常化,显然无法持续。
另一方面,印度政府支出不会因为疫情缓解而减少。在国内民间投资增长仍然缓慢的情况下,印度为了带动增长,必须增加公共支出。
因此,在2022年初公布的预算案中,印度政府的资本性支出增加了35%,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年度预算赤字也定为6.4%,略低于前一年。
今年春天以来,伴随着俄乌冲突,包括原油、粮食在内的国际大宗物资价格迅速上涨,这意味着印度经济增长可能低于年初的目标,政府提供的相应补贴也可能增加。印度政府的预算赤字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在国内外通货膨胀压力下,印度4年来首次提高了利率。
印度政府财政紧张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是向企业伸手。小米、中兴、华为等中资企业在印度有一定规模,2021年小米在印度的市长/市场份额达到了25%。在印度政府眼里,这些企业的账面上不缺钱,所以必须付钱。
此外,印度方面可能期待通过中资整顿,对其他外资起到山珍虎的作用。从政治影响来看,惩罚中资企业应该是印度国内反对声音最少的,莫迪政府可能会成为国内政治的加分项。至少证明莫迪在经济上与中国针锋相对。
但是,印度的财政赤字规模已经接近2000亿美元,中期企业此前没有在印度投资最多80亿美元,2020年后也有所减少。印度政府处罚“整顿”中国企业,即使受到一些罚款,也不能解决印度政府财政紧张的局面。
不能赶走中坚力量推进“印度制造”
目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部分跨国企业重视落后产业链的分散布局,使得一直在匆忙发展本国制造业的印度能够看到机会。(威廉莎士比亚)(美国)。
多年来,印度收购了中国的电子等许多产业。但是在一些印度人眼里,中国对印度市场的投资并没有帮助印度建立真正的“印度制造”,反而更深地占领了印度市场。
例如,在印度手机市场,属于中资的品牌份额超过70%。都是在印度当地工厂组装的,但大部分零部件仍然是从中国进口的。因此,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国内出现了抵制中国产品、中资企业的浪潮,但中国仍然是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2021年中印贸易首次突破千亿美元。
在一些印度人看来,接受中国转移的产业意味着只能跟在中国后面,失去超越的机会。今天的印度已经不满足于只在本土消化消化消化能力,它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这些印度人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外资制造,印度只要能吸引这部分人,就能赶上对中国的弯道。
但是,这些印度人显然低估了“建中学”课程技术提高不可或缺的必要性,低估了分工网和产业集群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必要性。
因为,如果不再有产业链的扩张,只要强调引进高科技产业,就相当于建立了“经济飞地”,对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没有太大意义。以特斯拉为例,因为中国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电动车产业集群,特斯拉在中国大陆的零部件采购占一半以上,很快就会上升到80%。特斯拉没有回应印度的邀请,是因为印度国内缺乏这种分工网络。
所以即使印度政府赶走了中资企业,吸引了其他所谓的“高科技产业”
并不能就推动“印度制造”实现所谓对中国的弯道超车。
中资企业将在逆境中成长
印度执法机构频频对中资出手,不管是出于何种动机,都说明印度政府对中国投资的态度已经有了明显改变。
中资企业对于海外投资的风险应有防范意识,早做准备。
面对深耕多年、开始快速成长的印度市场,中资企业现在就撤出可能并不理想。既然印度一直宣称自己是法治国家,且拥有司法独立,那么中资企业可以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权益。
实际上,在欧美国家、甚至在印度,中资企业都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成功实践。正因为如此,面对印度执法机构的紧逼,小米一直在从容应诉,在印度的经营也没有被打断。
中印政治关系不可能继续恶化下去,印度经济也不可能与中国脱钩。相信在印的中资企业一定能守得“云开雾散”。
文 /刘小雪(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