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财经6月15日电(记者李金磊)“世界前50名大学留学生可以直接落户”,“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再次证明了这个经典的台词。
现在各地的“强盗大战”如火如荼,现在一线城市也坐不住了,上海再次出手,“人才争夺战”继续升级。
上海又大力招募这些人才,亲自落户
最近,上海发表了《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提议加强引进世界名校留学者。
如果毕业于符合留学生落户基本条件的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可以取消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本市工作后直接申办。如果世界排名51-100人毕业,则可以全职来到这个城市工作,缴纳社会保险费6个月后吸引定居。
世界排名前50名、前100名的机构参照相关主管部门确定了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Q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延世大学学术排名公布排名。特别是,户籍申报系统内的名单优先。
这是上海定居政策的又一缓解。2021年上海试点示范了在5个新城和自由贸易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研究生符合基本条件直接落户的政策。2020年,上海此前通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试点”,寻求在本科阶段设立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以落户”的政策范围扩大到上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为什么户籍含金量高的上海也要放下身段,降低户籍门槛,以“钓人”?
2020年上海浦东陆家嘴夜景航空拍摄。(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张炯伟照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和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室负责人彭文孟对中信财经分析说,上海抢的不是人口,而是人才,是“精准抢人才”。
冯文孟表示,作为大城市,上海人口老龄化加剧,上海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巩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上海不断降低人才的落户门槛,也是为了自己的发展获得更多迫切的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劳动力。吸引符合发展要求的人才对提高城市竞争力至关重要。
“夺人才能”的努力升级,很多人先定居后就业。
除上海外,最近很多城市降低了定居门槛,推出了先定居后就业的新政,各大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又迎来了新高潮。
2021年常住人口猛增到120.12万人的武汉,常住人口已达到1364.89万人,但武汉不满意,继续祭出新手段。
6月7日,武汉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实施首选后就业。未满45岁的大学毕业生凭毕业证在市区定居,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以一起定居。
大连最近推出了《大连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取消了毕业生,延续到了落户限制。50岁以下博士、硕士研究生、45岁以下普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享受先来后就业政策,本人及其配偶、未婚子女在湖南地区派出所落户落户。
冯文孟说,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发展的原动力越来越注重创新,推进创新需要大量人才。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更加侧重知识、技术和创新,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从2012年开始,劳动力总量和比重进入减少空间,劳动力减少也表现出部分行业和人才的供给不足。多种因素重叠,为了长期可持续发展,以大学毕业生为对象,出台或增加了吸引人才的政策。
抓住年轻人就是维持城市的未来。从专家们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增长转向创新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竞争将不可避免,对高素质人才的争夺将成为今后城市地区竞争的常态。
资料图。王磊照片
不仅要“吸引人才,吸引智慧”,还要“雇人留下别人”。
从冯文孟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纷纷推出人才新政,支持高校毕业生落户,这意味着传统的“重物京人”的城市发展观念已经改变。
他说。
去很多地方有一个弊端,重视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但对人才待遇和激励等软件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楼很漂亮,但里面工作的人薪酬水平和上升空间不高,流动性太大。”
对一个城市来说,吸引人才落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真正把人才留住,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而如何留住人才,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
冯文猛认为,除引才所实施的政策外,留住人才的关键是要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提高居住地的生活舒适度、丰富度和安全感,营造好硬环境和软环境,为这些人才干事创业营造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同时,还要为人才提供持续的成长空间,使得城市产业结构、人才上升的渠道、个人职业发展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连接,形成人才自身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双向提升的良性循环。
“城市要有活力和竞争力,不只是有更多的大楼,而是让生活在当中的人,在制度保障和激励之下能充分发挥潜力,做自己擅长而且乐于做的事情,实现人才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冯文猛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