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道,以民为本。
省委、省政府始终将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将“关键小事”当成“民生大事”,把“民生工程”变成“民心工程”,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促提升,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持续保持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80%左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措并举稳就业保就业,全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一项项惠民政策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均衡教育,提升民生福祉
农安县是吉林省教育大县,曾一度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呈现出“乡村弱”“城镇挤”的尴尬局面,群众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中心校或县城学校就读。
不破不立,不创不新。农安县打破常规,推动大学区自主协作,形成四片八区的新格局;推进中心校、村小一体化管理,构建起乡村协调、步调一致的“五四三”立体化管理体系;创建县、乡、村三级温馨村小167所……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农安县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兑现了“办好家门口教育”的承诺,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5年来,吉林省始终将教育定为重点民生项目,支出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关注偏远地区和家庭困难群众,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如何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延伸到“最后一公里”?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乡村学校关乎教育事业大局,关系乡村振兴、吉林振兴大计。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了方向。
吉林省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补齐短板,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加大投入偏远地区乡村学校办学经费,加速新建、改造校舍……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一项项教育惠民措施不断推出。
群众“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的愿望已成为现实——
抚松县实验学校,多媒体、舞蹈教室一应俱全,塑胶操场、明亮的教室与城里无异;汪清县罗子沟镇中心小学,不仅配有教学理念新颖且才艺出众的教师,还配置了兴趣活动室,学生可以自选书法、绘画、古筝等传统艺术课程;东丰县横道河镇合力小学跻身全国第二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行列……
全省县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大变样,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扎根基层,学生们更愿意在家门口上学。吉林省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全国第八个整体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省份。
义务教育发展无止境。跟随国家教育发展的脚步,吉林省已将目光从“基本均衡”投向“优质均衡”,从重硬件建设转向更重软件内涵建设,从重指标合格转向更重群众获得,从重数量规模转向更重质量效果。
立足于此,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可以预见,全省青少年儿童将更广泛地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稳定就业,筑牢民生之本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位居“六保”“六稳”之首。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宏观上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这是省委、省政府念兹在兹的重要事项。
“创业有你、‘就’在吉林!”“奋斗有我、‘就’在吉林!”
过去的一年,省委书记景俊海两次到吉林大学,以同样的主题、同样的祝福,向全省高校毕业生发出留吉就业创业的深情邀约。
全省各地各部门纷纷行动——建立留吉就业长效机制,建立分片包保、定期调度、通报约谈制度,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来(留)吉创业就业服务工程……面对广大高校毕业生,吉林敞开了温暖怀抱,构筑了坚强后盾,推动更多毕业生留吉就业创业。2021年,全省共有10.34万名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吉林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奉献青春、施展才华,同比增加3.36万人。
非同寻常的年份,就要有非同一般的力度!
面对年初严峻的疫情冲击,为解决今年创历史新高的21.9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吉林省迅速提出6方面20项举措新政,应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
稳住就业,就是稳住千家万户的“饭碗”。
——2021年,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07万人,超额完成年度指标任务;全省登记失业率3.26%,低于年计划1.24个百分点;
——延续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失业工伤保险为企业减负22.26亿元,落实稳岗返还补贴1.66亿元;新增市场主体达63.6万户,在东北三省领先。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8.63万人,超目标18.63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达到11.3万人,超额完成任务。2018年人才政策18条实施以来全省人才外流态势得到遏制,引进人才超过了流出人才数量。
印发《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实施意见》,实施“人才18条”政策及“1+3”配套实施细则、《吉林省进一步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5年来,吉林省围绕支持企业稳定发展、加大创业扶持、帮扶重点群体就业等方面,打出了稳定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组合拳,持续推动“六稳”,努力实现“六保”,全省就业工作稳主体、保岗位成效显著。
保障暖心,兜牢民生底线
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
这几年,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乡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背着药箱的“家庭医生”。他们或是在为群众做健康家访,或是在为村民把脉诊病。
5年来,吉林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从无到有,签约覆盖面逐步扩大,服务内涵不断丰富,切实打通了服务百姓健康的“最后一公里”,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感和满意度逐年提升。
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组建了7374个家庭医生团队,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46.33%,重点人群达79.69%,两项指标均全国领先。
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不断完善,正是吉林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生动写照。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2016年起,吉林省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多层次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医联体建设为依托、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远程医疗会诊为手段、以加强慢病管理为突破口、创新建立分级诊疗基本路径的分级诊疗体系。
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吉林省“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慢病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已全面推行,基本实现了“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社区)和村里解决”的目标。
“人人享有良好的民生保障”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吉林儿女实实在在的感受!
民生实惠惠及群众——
患者医疗费用显著下降。心脏冠脉支架由均价1.3万元下降至700元左右;一批“天价药”将以“平民价”进入医保,极大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
居民医保补贴明显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289.8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5.1%;居民医保补贴标准由2017年的每人每年450元提高到580元。
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脱贫人口医保实现应保尽保,继续落实基层医疗救助托底保障政策,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不变。
社会救助兜住底线——
困难人群有特殊保障。将20.3万已脱贫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给予2.8万已脱贫人口临时救助;
保障城乡低保对象87.2万人,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612元和年人均5335元;保障城市和乡村特困供养对象8.5万人,平均基本生活标准达到年人均11172元和7692元。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有效落实,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民生服务更加暖心——
异地报销不用跑腿。全省开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县城全覆盖,超额完成国家任务。开通省内门诊慢特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省内基本医保异地就医参保人员、统筹地区、待遇类型“三个全覆盖”。
医保信息化便民化水平得到提升。吉林省成为东北三省一区首家全城上线国家医保信息平台省份,在全国率先同步推行医保电子凭证、身份证、社会保障卡多渠道就医,成为全国首个将医保电子凭证与省政务系统对接的省份。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有1132万参保人员激活了医保电子凭证。
医保系统与省政府政务服务系统对接,实行一网通办、一站式联办、一体化服务。依托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实现基本医保参保信息变更等5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一个个民生亮点,一项项民生事实,犹如和煦春风,温润着百姓心田。
保障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新的征程上,吉林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原标题:惠民生 增福祉 暖民心——吉林省民生事业发展走笔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