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食品价格指数显示,今年以来,国际大米价格连续第5个月攀升,达到12个月高点。大米作为一种口粮,其价格连续攀升,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国际大米价格为何连续攀升?对粮食市场影响有多大?
价格为何持续攀升
数据显示,即使国际大米价格连续5个月攀升,但其价格仍然比去年同期下跌6.0%。国际大米价格自去年3月份连续下跌至去年年底,价格一度跌去27.5%。现阶段大米价格上涨是去年连续下跌的一种反弹。实际上,作为大米主要出口国,印度、越南的大米出口价格波动不大。
辩证地看,国际大米价格上涨是全球通货膨胀的一部分。今年以来,多个国家出现通货膨胀现象,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创出新高。
例如,泰国是国际大米价格形成中心,近一段时间,泰国国内通胀压力较大。泰国央行数据显示,5月份泰国CPI同比上涨7.1%。粮价是百价之基。大米作为重要农产品,在整个消费者价格指数“篮子商品”中,其价格上涨往往先于其他商品,也较其他商品上涨幅度更大。今年以来,泰国国内市场大米价格上涨约25%,目前,泰国国内大米市场价格已高于出口价格。
国际大米价格上涨也受到小麦等关联品种价格传导带动。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国际小麦价格易涨难跌,横向传导作用还将持续,引发国际大米价格联动上涨。据测算,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小麦价格每上涨1%,带动大米价格上涨0.2%左右。
国际大米价格上涨有其生产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的市场基础。
从生产端看,稻谷主产国一般都是化肥进口国,本身就承受农资成本压力。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化肥主产国出口受阻,进一步推动了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增加了大米生产成本。
从需求端看,来自中东地区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今年年初以来,泰国已向伊拉克出口超过20万吨大米,预计还将再出口20万吨;由于小麦、玉米价格上涨,部分国家将稻谷用于生产饲料,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发布预测,2021/2022年度全球大米动物饲料使用量预计达2230万吨,同比增加11.9%。
未来会否继续上涨
在目前背景下,未来国际大米价格会不会继续上涨?对粮食市场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未来国际大米价格主要受到出口国政策的影响。日前,东南亚主要大米出口国谋划联合涨价。5月底,泰国政府发言人表示,泰国与越南计划联合提高大米价格。但是暂未有明确政策消息发布。从近3年情况看,泰国和越南约占全球大米产量的9.5%,约占全球出口量的32.8%。这次泰国与越南计划联合涨价,类似2008年“大米出口OPEC”重提,但是当时因主要出口国利益协调不一致等因素未能实施。
另外,印度于5月份宣布禁止小麦出口,市场一直高度关注印度限制大米出口的可能性。印度大米产量占全球产量的23.5%,出口量约占26.2%,库存约占18.1%,出口价格最低,出口量持续增长,对国际粮价有较大影响。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计,2021/2022年度印度大米库存量约3900万吨。另据印度政府主管食品事务的官员声称,该国加工成品米和水稻的政府库存水平达5782万吨,大概是目标储量1354万吨的4倍,所以暂时没有禁止大米出口的计划。详情>>《G7急了!国际小麦价格已涨60% 印度突然禁止出口》
大米市场相对独立于其他粮食市场。大米主要是作为口粮来消费,加工链条相对较短;同时受饮食习惯影响,大米口粮需求总体变化不大;另外,稻谷受营养指标、能值等制约,一般也不具备大量用于饲料的潜力。从2021年情况看,全球大米产量5.21亿吨,贸易量为5150万吨,贸易约占产量的9.9%。同期,小麦贸易量超过1.92亿吨,占产量的24.7%,玉米贸易量接近1.81亿吨,占产量的15%。无论从贸易体量上看,还是从占生产量比重上看,大米贸易量都不大。大米主要生产国、消费国以亚洲国家为主,亚洲国家大米基本能够保持自给,进口量较少。以进口量较大的菲律宾为例,2021年该国进口量达300万吨,对外依存度也仅为18.8%。因此,大米进口国对国际大米价格波动普遍具有一定承受力。
国际市场具备抵御大米价格暴涨的产量、库存基础,以及相应的汇率环境。当前,全球大米库存保持高位、主产国产量预期增长。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预测,2021/2022年度全球大米产量5.20亿吨,虽然产量比上年减少0.2%,但是期末库存仍然保持1.92亿吨的高位,库存消费比达到36.4%。根据各主要国际机构预测,东南亚、南亚主产国产量预期增长,预计印度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1.3亿吨,巴基斯坦、泰国、缅甸等地产量预计普遍增加。另外,自2021年以来泰铢持续贬值,至5月已累计贬值12.1%,因此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大米价格依然承受下跌压力。
国内市场如何应对
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对国内市场影响较小。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大米进口国,但2021年也只进口了496万吨,仅占总产量约3.4%。而且,我国大米进口来源集中度并不高。据海关统计数据,2022年1月至4月累计,我国进口大米226万吨,进口主要来源国依次为:印度(占进口总量的30.9%)、巴基斯坦(占26.6%)、泰国(占13.5%)、缅甸(占12.2%)、越南(占10.2%)。因此,即使泰国大米价格继续上涨,我国大米进口商也可以更多转向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进口。
从生产端来看,我国大米市场稳定具备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政策保障。稻谷产量自2011年起一直维持在4000亿斤以上,近年来连续获得丰收,2021年产量达4257亿斤。国家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近期中央财政还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200亿元,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为保证农民种粮收益,202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全面上调,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分别为每50公斤124元、129元、131元,较上年分别提高2元、1元、1元。国家还开展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集成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打造一批优质食味稻和专用加工早稻的粮食示范基地。同时,国家采取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证了种粮农民积极性;除了粮食进出口调控机制外,还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等政策。以上相关措施吞吐调节、互为补充,为稻米市场稳定提供了环境,筑牢了根基。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彭超/经济日报
相关新闻
全球粮食进口或多花510亿美元,490亿为价格上涨所致(第一财经网)
以2022年为例,今年全球粮食进口支出预计将比2021年增加510亿美元,其中490亿美元是价格上涨所致,其中既包括农产品本身的价格,也包括运输价格。
高企的粮价何时是尽头?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最新半年期《粮食展望》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了一个严峻现实:在各种农产品价格不断高企的当期,今年全球各国在粮食进口方面的支出将创下1.8万亿美元的新纪录,但推动这一费用走高的因素并不是贸易量的增加,而是农作物本身的价格和运输成本上涨。
粮农组织总结称:“令人担忧的是,许多脆弱国家在粮食方面的进口支出增加,但获得的粮食却在减少。”
联合国粮农组织会在每年6月和11月初分别发布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展望》,提供粮农组织对全球主要食品市场供求趋势的分析,包括谷物、油料作物、食糖、肉类、乳制品和鱼类产品,并关注粮食商品期货市场和运输成本的发展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本期报告专门探讨了2月底爆发的俄乌冲突对当前全球粮食商品市场构成的风险。
粮价高企,农民却不是受益者
报告显示,全球各国在粮食进口方面的支出已从2019年的1.45万亿美元骤升至今年的1.8万亿美元,每年均呈递增态势。以2022年为例,今年全球粮食进口支出预计将比2021年增加510亿美元,其中490亿美元是价格上涨所致,其中既包括农产品本身的价格,也包括运输价格。价格上涨因素占96%;增加的贸易额仅为18亿美元,占增加的进口支出的3.5%。
具体分地区来看,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导致粮食进口支出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受动物油脂、植物油脂以及谷物价格上涨所推动。其中,在“动物油脂、植物油脂”这一分类中,发达国家2022年进口费用较2021年增加120亿美元,为细分粮食品类中支出增幅最大的类目;紧随其后的是海鲜产品,2022年同比增加110亿美元;谷物进口增长84亿美元。
报告显示,当发达国家花费更多开支应对农水产品价格上涨时,发展中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家则选择削减在谷物、油料和肉类方面的进口。报告认为,这说明,上述地区已无力应对价格上涨。
就在本期展望发布前夕,最新发布的5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FFPI)为157.4点,环比下跌0.6%,但同比仍高出22.8%。这是该指数3月创新高后连续第二个月回落。3月,这一指数跃升至159.3,为1990年指数推出以来的最高值。联合国粮农组织每月发布一次该指数,用来衡量全球贸易中最活跃的食品类商品国际价格变化。
5月环比下跌的原因在于植物油和乳制品价格指数下跌,而食糖价格指数下跌幅度较小。与此同时,谷物和肉类价格指数上涨。谷物价格指数5月平均值173.4点,比4月上升3.7点(2.2%),同比增长39.7点(29.7%)。
以小麦为例,无论是国际谷物理事会(IGC)的小麦价格指数还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9月小麦期货价格都在高位震荡。IGC小麦价格指数正在逐步逼近2008年前后的高位;而CBOT9月小麦期货价格则一路走高,早已跨过1000美分/蒲式耳。
就产量和库存而言,报告预计2022年世界主要谷物产量将出现四年来的首次下降,而全球消费量也将出现20年来的首次下降,原因在于饲用小麦、粗粮和大米消费量减少,而谷物食用消费量预计不会受到影响。
此外,小麦库存将小幅增长,主要原因是预计中国、俄罗斯等将增加库存;玉米的产量和消费量预计将创下新纪录,这与巴西和美国乙醇产量增加以及中国的工业淀粉产量有关。
报告认为,虽然粮价高企通常对生产者有利,然而,由于能源成本上升,以及一些关键肥料出口受限,导致投入品成本快速攀升,远远抵消了粮价上涨带来的利润。联合国粮农组织2021年新推出了包括能源、肥料、农药、饲料和种子价格的全球投入品价格指数(GIPI)。目前,该指数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过去12个月的增速甚至超过了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的涨幅。该指数旨在分析投入品价格快速上涨对粮食价格和未来价格走向的影响。报告解释道,尽管消费者面临价格上涨,但对农民来说实际价格却很低,并且还在下降,这将挫伤农民增产的积极性。
俄乌冲突影响将持续至2023年
作为全球两大重要粮仓,俄乌冲突已引发粮农组织的密切关注。尽管俄乌双方都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不愿为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粮价走高“背锅”,但无论是西方对俄制裁还是乌克兰港口被封锁等,这些事实均已催生了“蝴蝶效应”,并且在第一时间传导至国际粮食市场。
报告显示,俄乌两国在葵花籽、大麦、小麦、玉米、油菜籽及大豆这些细分的农产品市场均不可或缺。俄乌分别是世界最大和第五大小麦出口国;两国合计分别占全球大麦、小麦和玉米供应的19%、14%和4%,占全球谷物出口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谁是俄乌农产品的主要买家?报告显示,在小麦市场,厄立特里亚、亚美尼亚、蒙古、阿塞拜疆等对俄罗斯和乌克兰小麦的依赖程度逼近100%;在葵花籽油市场中,帕劳、马约特(Mayotte)、阿尔及利亚、白俄罗斯以及埃及则100%依赖俄罗斯和乌克兰出口的葵花籽油。
此外,在投入品领域,俄罗斯也是全球化肥的主要供应国。2021年的数据显示,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氮肥出口国、第二大钾肥出口国以及第三大磷肥出口国。
由于俄乌在农产品领域的主要出口市场多为欠发达国家,因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此前已呼吁警惕俄乌冲突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会加剧整个非洲的粮食、能源和金融“三重危机”。
市场人士预计,俄乌冲突可能导致乌克兰当季粮食减产超过50%。报告预计,鉴于俄乌冲突短期内难见缓和,因此,俄乌所在的黑海地区小麦出口对全球出口贡献将从2019年前的35%下滑至2022~2023年约27%的份额。
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托雷罗(Maximo Torere)日前表示,俄乌冲突带来的粮食危机可能会持续到2023年。
在当地时间13日开幕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第170次会议上,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农业是持久和平与安全的关键之一,俄乌冲突减少了粮食、饲料和肥料的出口,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威胁2023年粮食收成。他呼吁加强人道主义行动,推动和平与发展。
制图/蒋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