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
倪匡处世乐天知命、胸怀通达,没有一些严肃作家的虚骄和伪饰,评判小说只认市场,仅论好不好看,不论优不优雅。在他眼中小说只有两种,“一是好小说,二是坏小说,好小说能看下去,坏小说不能看。”
文|臧博
倪匡与金庸、黄霑、蔡澜并称“香港四大才子”。单以文学作品论,倪君没有另外三位专精,但也以自己风格独具的作品和在多领域的辉煌成就,成为香港商业化大众文化辉煌时代的骄子。他的职业生涯伴随着香港大众文学、影视行业的发展轨迹,在成就个人名望的同时,也为香港多元文化增添了几分独特色彩。
倪匡的写作主题庞杂,既有武侠小说、言情小说,还有侦探小说和科幻作品,不一而足。这源于他的广泛兴趣,也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文化圈高度发达的商业氛围有关。那时香港传媒业蓬勃,报馆林立,办报有利可图且门槛较低。各报为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可以说近乎不择手段,什么文章利于报纸行销便发表什么。报纸副刊也成为市井文化休闲的主流读物,为当时的香港文人们提供了一片施展才华的园地。扎根传统文化,融合章回小说和传奇故事的通俗文学,最为读者喜闻乐见,梁羽生、金庸、倪匡、黄易等人生逢其时,仅用一支笔便为自己打拼出文名与财富。
倪匡因作品受欢迎而在文坛声名鹊起。也因其性格随和,与周围友朋无论尊卑均可相能,且为人重承诺、言出必行,说定的交稿日期绝不推延,在业界口碑上佳。至于他的写作秘诀,无非“快”和“准”两字而已。
说到快,倪匡写稿号称倚马可待,曾有过三天完成一剧本的传闻佳绩。刚入行时,在一家小报《真报》任职,实际工作包括写作、校对、杂务,等等。排字师傅发现版面不足,喊他写一篇几百字的影评填版面,倪匡一蹴而就,甚至还没有去看过影片。
说到准,他能惟妙惟肖仿写他人作品,连行文巧思也如出一辙。入行不久遇到武侠大家司马翎断稿,他请命代笔,仿写出来连载作品了无痕迹,读者没有察觉,司马翎亦无话可说。他对读者口味的判断也极精准,所以能顺势而为,开启“卫斯理”系列,取得巨大的市场成功。
倪匡处世乐天知命、胸怀通达,没有一些严肃作家的虚骄和伪饰,评判小说只认市场,专论好不好看,不论优不优雅。在他眼中小说只有两种,“一是好小说,二是坏小说,好小说能看下去,坏小说不能看。”
2022年7月3日,香港作家沈西城在社交网站上表示,著名作家倪匡已去世,享年87岁。不论武侠爱好者,还是“卫斯理”系列小说的粉丝,都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深切哀思。详细报道>>>《倪匡去世,成龙感叹刘德华怀念……》
从工人到作家
倪匡, 1935年生于上海。他自幼爱读书,启蒙读物就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后来开始读译自国外的舶来文学。前者为其创作武侠小说准备了基本思路,后者则为他写科幻小说开拓出想象力空间。
父母早于20世纪50年代便移居香港,倪匡在1957年才辗转达到香港。初到香港,他在做工的同时,开始给报社投稿。后因机缘巧合,与《真报》的陆海安有过一场笔战,后者颇惜才,引倪匡进入《真报》工作。其间,巧遇武侠小说家司马翎连载断稿,倪匡请缨续笔。自此与武侠小说结缘,一发不可收。
倪匡在《真报》连载的武侠小说获得两位报人欣赏,一是罗斌,另一位是金庸。罗斌邀请倪匡为《武侠世界》撰稿,两人之后合作多年。这本杂志是香港武侠小说历史上最重要的期刊之一。倪匡大量名作发表于此,包括其武侠代表作《六指琴魔》。两人合作期间常为稿费生出龃龉。倪匡对稿酬要求越来越高,终至罗斌难以接受。
倪匡与金庸的合作就顺畅许多,一来金大侠出手阔绰,二来《明报》的平台非其他报纸可比,即便稿费低一点,倪匡也愿屈就。1960年开始,倪匡在《明报》连载武侠小说,后结集为《南明潜龙传》出版。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武侠小说重镇一度在北方的天津和北京,以“北派五大家”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还珠楼主的《蜀山》、王度庐的《卧虎藏龙》等。50年代前后,武侠小说在香港也较为兴盛,代表作者群是我是山人等广派武侠作家,他们的小说最典型的主题是方世玉、黄飞鸿等民间英雄故事,因写作中常掺入粤语,在北方乏人问津。
继他们而起的是新派武侠,其代表如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倪匡的武侠小说也归属于这一派。这些作者要么在香港创作,要么作品在香港报纸连载,其作品风格独具,情节复杂离奇,既饱含传统武侠小说的侠义柔情、民族大义,又融入西方文学的缜密情节、丰富表现技巧,将武侠、历史、言情、传统文化与民情完美融合。这一派武侠逐渐占据上风,成为市场宠儿,倪匡也在其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到20世纪60年代,香港武侠小说如日中天,新派武侠一统江湖。金庸、倪匡等才华横溢的作者,在高度商业化的运作下,作品深入人心。
转战影视
在金庸等大家点拨之下,倪匡的写作技艺稳步提升,甚至在金庸出国时,代续《天龙八部》中部分情节。与此同时,他也在探索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他与金庸商讨新思路并得到后者支持。这是一种将现代武侠与科幻故事糅合在一起新小说——背景设定在现代社会,但主角会武功,从事一系列科幻冒险。这一尝试的结果便是“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第一部是开始连载于1963年的《钻石花》,刊出后好评不断,倪匡开始重点经营这个系列,陆续写出百余部。倪匡也因此被誉为香港科幻文学的开拓者。
“卫斯理”的火爆,让倪匡走出了金庸等人的荫蔽,不再是衬托大侠们的绿叶。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香港社会的文化消费出现明显的转变迹象。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金融业日渐发达,香港中产阶级崛起,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文化消费趣味也向多元化发展。武侠小说的黄金时代逐渐谢幕。影视产品逐渐成为大众文化支柱。
伴随作品洛阳纸贵,倪匡开始尝试影视剧。1967年上映的《独臂刀》是倪匡参与编剧的第一部电影,尽管这次编剧过程并不算顺利,但市场回应却极为喜人,票房破百万。更重要的是,倪匡与张彻的这次合作,帮助邵氏开拓出全新局面,为邵氏新武侠电影时代打下头阵。
此后,倪匡开始不断推出电影剧本,最重要的编剧经历还有参与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剧本创作,塑造出的“陈真”这个人物,成为一代经典。
倪匡因手快、准时,作品能迎合市场,上映后销路旺盛,渐成影视公司新宠。他的小说还受到商业电台追捧,被改编为系列广播剧。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作品广为传播,影响力甚至拓展到东南亚市场。
20世纪90年代初,倪匡的名气已盖过很多明星,走上前台做起了电视节目。他与黄霑、蔡澜搭档主持脱口秀节目《今夜不设防》,邀请各路明星访谈,收视率极高。
倪匡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作品丰富驳杂,但都指向市场需求,且多获成功。可以说,他是香港大众文化高度商业化发展时代的关键人物之一。倪匡等人创作的快餐式小说,谈不上深刻,甚至完全游离于当时的香港社会现实问题,属于浅显的大众文化消费品。这样的作品不能用艺术价值这个标准来衡量,但没人能够否认其社会意义——以触手可及的简单方式愉悦人心,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找到一个虚幻的释放出口;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成为香港发达的大众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微博博主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