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9日至22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联合澄江市林业和草原局开展“青春百团助百村”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调研实践团通过对抚仙湖“四退三还”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村开展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科普宣传,发现澄江市右所镇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涌现出许多乡村振兴“小故事”,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村庄越来越美了。植物保护学院彭跃进老师带领刘烨梅,姚庭龙,矣小鹏、袁清洁四名同学整理了这些平凡的“小故事”,我们从这些“小故事”里读到了农民的“大幸福”。
故事一:小家齐,大家兴——李会英老人的幸福生活
云南农大植保学院彭跃进老师带领学生到李会英老人家入户访谈。(刘烨梅摄)
故事的主人公叫李会英,今年82岁,她身体硬朗,慈祥的脸颊红润饱满,她说,自己是干活的一把好手,虽然82岁了,洗衣做饭,照看儿孙都不在话下,确实我们都看不出她已到耄耋之年。李会英老人一家,原本住在抚仙湖旁兜底寺,2015年至2019年,澄江市对沿湖村民实施“四退三还”,环湖110米范围内的村子均涉及搬迁。李会英一家于2016年搬至肖咀新村,算是最早搬迁的人家。说到搬迁,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说,搬迁前一家人靠种植麦子和蚕豆为生,老伴和她两个人干活要养活包括6个子女和婆婆在内的9个人,常穿补丁衣服,常吃粗茶淡饭,日子过得很艰苦。“四退三还”政策对农民好处多,搬迁后我们住上了新房,而且是大房子,村子干干净净,环境卫生也好,现在6个子女都成家立业了,个个都有工作,儿孙满堂,和谐美满,老人脸上写满了自豪和幸福。她说,全靠党的政策好啊,为我们农民着想,我们才过上了好日子。我们相信政府,所以政府要求搬迁我们全家很高兴。
故事二:新时代、新理念——张顺凤老师的奋进之路
云南农大植保学院学生袁清洁在张顺凤老师家入户访谈。(李羲摄)
故事的主人公叫张顺凤,是广龙小学附属幼儿园的一名教师,由红沙滩搬迁到广龙小镇,广龙小镇回迁率达80%左右,搬迁后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大部分村民本着“靠湖吃湖”的生存之道,经营民宿酒店、农家乐。把乡村休闲旅游做得风生水起。现在迁离湖边,部分村民不太适应,有的把房子出租外出打工了,有的则继续经商。镇上领导想办法、找路子,打造了别具特色的“抚仙湖星光夜市”,为村民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张老师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兴的信息传递工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我们必须要做出改变,适应新的社会要求。”张老师她自学PPT、美篇视频制作,并能熟练地把新媒体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去年学校教学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自己的付出与努力得到了认可,张老师十分开心。她希望能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故事三:湖水美、生活甜——潘丽芬老板的创业梦想
云南农大植保学院彭跃进老师和里北民宿老板潘丽芬。(陈勇摄)
故事的主人公叫潘丽芬,是里北民宿的老板,2019年从玉溪市到澄江肖咀新村创业,潘丽芬家里经营着3个酒店,两个在玉溪市由家人打理,肖咀新村的里北民宿主要由她长期驻守。潘丽芬有着精明商人敏锐的嗅觉,在澄江市开启“湖泊革命”全面治理保护抚仙湖时,她就瞄准了商机,租下了村民的房子,开起了民宿。她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府对抚仙湖的治理保护让湖水越来越清,乡村振兴让乡村越来越美,水美了、村美了,还愁没有游客,还愁没有钱赚。虽然这几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是她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会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生活只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故事四:添技能、创新篇—不知名的小姐姐的学习经历
马房村糕点制作实训班小姐姐谈学习体会。(彭跃进摄)
马房村的一座四合院里香气飘飘、人头攒动,原来是50多个村民在上糕点实训课。今天的主题是做蛋糕,大家边做边交流讨论蛋糕的颜色、形状、拉花等设计方案,好一派热闹的景象。看到同学们围了过来,一位正在拉花的小姐姐热心的介绍到,马房村由村委会定期组织开办保育员、糕点甜品、烹饪、民族刺绣等就业技能培训班,培训周期为十五天,只要想学都可以来免费学。这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惠民政策,每期都是人满为患。她信心满满地说:“对于澄江这样的旅游城市,很多地方都需要糕点师,学会一门技能就能在家门口就业,咱们年轻人一定要多学本事,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一些看似平凡的小故事,却道出了关于共同富裕的天下大事,同学们通过聆听乡亲们的故事认识了国情、磨练了意志、塑造了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新的美好生活正在迎面而来,植保学子将以昂扬的姿态开拓“三农”发展新局,奋力书写新的答卷,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李春艳、彭跃进)
主编:安远洪
实习生:李敏
编辑:马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