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密《陈情表》,我们无不为其悲情的文字动容。这篇写给西晋开国皇帝武帝(司马炎)的奏章,诉说自己童年的不幸遭遇,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表达自己报养祖母的孝情,婉拒武帝征召的懿旨,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据说晋武帝览此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感动之余,皇帝老儿还“因赐奴婢二人,并令群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
通观《陈情表》,足以使文章立言、立情、立理的就在于一个“孝”字。“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作者祭起的这面大旗,不仅完美煽情,进而还得以全身。在还能讲道德的社会秩序里讲道德,还是有人生存的空间的。
李密与祖母
可是,问题在于,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逐渐形成的封建社会道德规范中,历朝历代统治者无不以“忠孝”为最高道德规范驾驭天下;社会秩序的建立也无不以“忠孝”作为最有效的手段。除了“孝”之外,还特别强调“忠”。这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心知肚明并奉行的的圭臬。哪怕是皇帝本身冷醋残忍、不忠不孝,也决不会在天下百姓面前抛弃“忠孝”的遮羞布,这是必不可少的统治术。
那么,晋朝初立,“以孝治天下”,为何不见“忠”了呢?这就不能不从晋王之为晋帝说起了。
司马炎
我们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司马懿。《三国》中能与诸葛孔明抗衡的魏之大将,惟有这司马懿了。在历史上,司马懿确实是一位智能俱佳的牛人,也是厚黑学的鼻祖。司马懿有两个儿子,大儿司马师,小儿司马昭。司马师是西晋王朝实际的奠基人,是他使得司马家族成为权倾朝野的大家族。司马师死后,司马昭顺利地继承其兄的政治遗产,并取得了大败吴军的政绩,权势炙手可热。到此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不堪忍受做提线木偶的傀儡皇帝曹髦竟愚蠢地公开讨伐司马昭。不知深浅的蠢蛋总是在关键的时候会表现出他们的蠢劲的。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忽悠下,太子舍人成济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用长矛将皇帝刺死了。真是胆大妄为,无法无天啊!从此,“当众弑君”就成为司马家族怎么也摆脱不掉的恶名。
曹髦被刺
至此,司马家族权势方炽。司马昭猝死之后,其子司马炎继承了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到晋王司马炎三十岁时,他逼追魏帝曹奂禅位,自己开国称帝,是为晋武帝。这是公元265年的事了。
司马炎废魏立晋,名为禅让,实为豪夺。况且,他的父辈还背负着弑君的嫌疑,这叫晋武帝何以治国?何以臣服天下?“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好在观今宜鉴古,无前不成今。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家道德观念自汉以降在士人士族中世代相递,似断非断,正是祭起这面大旗的时候了,不管它是真实的还是蒙人的。臣服百姓,驾驭天下,总还是少不了这玩艺儿的。“孝”还好说,但是,“忠”就难言了。如此,那就只好以“孝”治天下了。
曹奂禅位
晋武帝是聪明的。至少,他自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有了“孝”这教化天下的大旗,至少可以笼络住一部分士人、士族,也够好好玩一阵子的了。李密也利用了这幅脆薄的遮羞布,才保全了自己“不事伪朝”的名声及性命,甚而至于得到郡县赡养其祖母的恩惠。这样的结果,既是出人意料的,也实在是意料之中啊。睿智的李密在进退维谷之际立起“孝”的盾牌,司马氏又何尝敢褫夺声称“先尽孝后尽忠”的矜悯愚诚之情,非要去刺破那其实不堪一击的“孝”的盾牌吗?聪明的武帝正好借此在天下树立一个典型,让你们看看朕是如何以孝治天下的。于是,李密赢了皇帝,皇帝赢了百姓,双赢!
书法作品
我们在教学中常说“知人论世”,这自然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只是,知其人,论其世,不可形式化,而是要密切联系作者作品;也不可肤浅化,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读《陈情表》,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才会理解作者悲情的“孝”何以能如此感动世人,何以能感动皇帝,也才不至于把并不是什么好鸟的晋武帝当成什么仁善之君。要知道这位晋武帝才正是之后“五胡乱中华”的始作俑者。
《陈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