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雨湖区地处湖南省中部的湘江之滨,是湘潭城市的发祥地。现辖2个乡、3个镇、10个街道(含湘潭经开区),63个社区、71个村,总面积451.39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61.83万人,是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的核心区域,更是湘潭市的老城区,风险防范及应急管理线多面广、责任重大,但基层人手不够,力量不足。为了破解这一突出矛盾,近年来,雨湖区围绕“人”这一关键要素,将应急管理领导配强、力量配足、平台配全、物资配齐、基础配实,初步形成了健全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促使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稳定向好,连续2年获评省、市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优秀单位。
顺应形势抓破题,做大人才文章
抢抓风险防范攻坚战、风险防范等机遇,全力补齐人员力量,基层应急管理人员较往年提高近70%。一是顶层设计引领。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制定印发《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实施方案》《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方案》《安全生产联动机制》等文件,构建完整的应急管理及执法体系,特别对人员、编制、经费等提出明确的要求。二是党政一体推进。
落实以党委为主,上级应急管理部门党委协助管理的双重领导工作机制,推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做到四个纳入:纳入党委主要负责人专题研究内容;纳入政府常务会议或行政领导班子会议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党委政治巡察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提拔晋升的重要内容。三是上下联动配合。明确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应急管理委员会主任,区领导落实安全生产包保责任制。乡镇(街道)参照设立相应机构,统筹、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工作,实现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统筹指挥。
创新机制抓用人,做活人才文章
为解决乡级应急管理执法力量弱、人员流失较快的问题,雨湖区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盘活人才资源。一是“区管乡用”。创新开展“区管乡用”的用人机制,整合现有空编、空缺岗位,公开招考30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应急管理岗位,充实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力量。对于工作满2年的乡镇(街道)应急管理人员,实行内部流转、流动,有效破解“熟人社会”这一弊端。二是“专管专用”。依托已有消防队(站)、蓝天救援队、应急管理人员力量,组建一支区级50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乡级建设一支20人的专职消防队,村级建设一支15人的志愿消防队,确保层层有人抓落实。三是“简事通用”。将应急管理简易执法权委托乡镇(街道)行使,并根据工作实际,相对固定2名以上的行政执法人员,从事乡镇行政执法,确保赋权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确保责有人负、事有人干。
严格管理抓育人,做优人才文章
一是常态化培训。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分层级、分领域组织开展专业知识指导培训,共组织30余场,培训2000余人次。特别是针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专业性要求,对于新招录人员开展1个月入职培训,强化履职能力,确保来之能战。
二是准军事化管理。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政治建队,联合区人武部,按照准军事化管理要求,每年组织应急执法队伍开展1个星期的准军事训练,强化执法业务以及规范化建设。目前各乡镇街、村社区应急人员均实现了培训全覆盖。
三是标准化设置。通过乡镇(街道)“六有”、村(社区)“四有”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全面构建一张综合信息网、一套应急响应班子、一个宣传教育板块、一次集中应急演练、一个物资储备库、一支应急志愿队伍、一套规范建设标准、一套完整考核体系。截至目前,规范化建设基层应急站105个。
整合资源抓保障,做强人才文章
一是确保执法配套。区本级、各乡镇(街道)通过行政执法用车配置或租赁的方式,保障每5名在编在职执法人员至少1辆综合执法用车。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制式服装、执法装备及工作经费按照国省相关政策规定配置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足额保障。
二是注重群防群控。结合河长、林长、路长制和网格化管理,落实安全生产、道路交通等风险隐患巡查管控责任,发挥专业巡查、群防群治作用,创新实施的扁平化社会治理改革获人民日报关注,“警长制”等工作成效明显,道路交通顽瘴痼疾整治等工作经验获国省推介。
三是抓好考核激励。区财政拨付120万元对通过省级应急能力标准化验收的乡镇(街道)进行奖励。对于优秀的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人优先提拔。设立真抓实干激励措施,每年对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成效突出的乡镇(街道)给予奖励支持,激发主动担责、积极作为的干事创业氛围。(通讯员 吴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