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

殷商闯了农耕文明的“红灯”

《同盟山之歌》之三 作者:舒升 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一个有抱负的方国诸侯成汤,奋战了十七年,将势力范围不过七十里的方国发展成为“邦畿千里、唯民所止”的大邦商,成为商朝开国君…

《同盟山之歌》之三

作者:舒升

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一个有抱负的方国诸侯成汤,奋战了十七年,将势力范围不过七十里的方国发展成为“邦畿千里、唯民所止”的大邦商,成为商朝开国君主。三百四十九年后,成汤后人武丁又将商开创了华夏有史记载的第一个盛世,王朝成为帝国。一百七十五年后商王帝辛继位,“呕心沥血”三十年,伴随他的竟是殷商帝国一日间崩塌。

商朝灭亡的原因,版本很多,最具主流的是以《左传》记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论证商灭之主因,说商几十万在伐夷被周武王乘虚而入。其实甲骨文卜辞记载,帝辛在位十年帝辛十年和十三年两次伐东夷以后就没有再伐东夷的记录了。说明东夷已经臣服于大商。还有把商朝亡国因强加在妲己头上,现有文史资料、出土文物、甲骨文卜辞以及民间传说都不是这样的。那么殷商帝国究竟是如何败亡?出土文物、甲骨文卜辞以及文史资料给出了真相:殷商王朝,兴于商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融合,亡于闯了农耕文明的“红灯”。

中国农耕文化的精神不是孤独的、抽象的理念,它存在于华夏的肌肤之中,浸润于亿万百姓的日常生活。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挑战农耕文化的精神是不可能持续的,遭遇失国厄运在所难免。

《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以“商”来称其部族。商,非农耕,非游牧,黄河下游臣服于夏朝的一个部落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商人服象,虐于东夷”。说明商不但驯养马、牛,还驯养了大象,并且把驯养的大象用于征讨东夷人的战争之中,取得了胜利。商族从此走向强大,占据黄河下游南北两岸,是极为沃饶的广大平原地带,最适宜于农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但由于夏季昆仑山东斜面溶解的积雪,加上沿黄河水道两岸山洪的合流,往往形成洪水的泛滥,黄河下游并没有固定的水道,主流翻滚由苏北、皖北而至冀鲁豫大平原,造成“洪水滔滔,天下沉渍,九州淤塞,四渎雍闭”,人们只能居住在被洪水分割为一块块的高地和山陵洲陆,无法定居一处。这种状况,使商人永远过着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经过先商数百年的发展,至商汤(契第十四世孙)时,商族成为夏王朝东方地区重要的方国。

“商汤革命”有了中国一个伟大的商朝

商汤,也称之成汤、天乙、大乙、唐、武汤夏朝方国诸侯。他看到夏朝统治者骄侈淫逸、宠用嬖臣、暴虐无道,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商汤领导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残暴统治的同盟部族,运用战争的武力手段,一举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史称“汤革夏命”,“于是诸侯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逐渐完成了由部落形态向国家转化的过程。这是他政治上的一项进步之举,打破了国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愿望,因此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

商汤为商国君主17年,建立商朝后称王在位12年及后世影响,有几个历史事件让后人难以忘怀。

一是商汤任伊尹。李世民作《帝范》载:“商汤不以鼎俎为羞”聘任伊尹,“终能献规景亳,光启殷朝”。有史料记载,商汤去见伊尹遭人置疑,“伊尹,只不过是天下的一个曾做过奴隶的人。如果您一定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而问他,这在他已蒙受恩遇了!”商汤说:“这不是你所知道的。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更加灵敏,眼睛会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喜欢而努力吃药。现在伊尹对于商国,就好像良医好药!”

伊尹名伊挚,姒姓,其出生地“空桑”有很多版本,最有影响的有二:其一嵩县说,据《嵩县志》:空桑涧在嵩县河南即今日洛阳嵩县莘乐沟;其二杞县说,据《杞县志·地理》载:空桑城,伊尹生地,亦名伊尹村,即今县城西十二公里的西空桑村。两种版本都有“空桑”之地。其实,空桑不止一地,不仅多,而且神奇,甚至浪漫而美妙。伊尹、孔子还有颛顼的出生地都在空桑,而孔子的“空桑”地在鲁,颛顼的“空桑”在濮阳。还有神农氏、轩辕氏、蚩尤、尧舜、共工等都能与“空桑”联系在一起。由此看来,桑是东方神树,是上苍对中华大地的恩赐。空桑之地,秉承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阴阳之和合、五行之消长,是风水宝地、圣贤之乡!

《水经注·伊水》载:“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其空桑中的“婴儿”当属伊挚。伊其父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其母是居于伊水(今洛阳伊河)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母亲生下他便离世,巧遇有莘氏采桑女捡回一婴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伊挚是依水而生,故命名为伊。伊挚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由于他研究伏羲、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成为中原农耕文明弘扬、践行的佼佼者。商汤武想成就大业,收拾夏民民心,伊挚是不可多得的谋略栋梁之才,以致于使其求贤若渴的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

在今嵩县空桑涧西南,有个平兀如几的小山,据说就是世传商汤聘请伊挚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沟龙头村的“元圣祠”右厢房则专修有三聘台以供后人凭吊。由于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尹: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挚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孟子》云:“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又是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商汤什么呢?《孟子·万章》载:“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商汤武效法尧舜以德治天下,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彰显农耕文化的魅力。汤灭夏,鸣条之战则是中国军事历史上一篇辉煌的杰作,史也称“商汤革命”。有史料证明,汤伐桀,商革夏命之后,并没有对夏后氏赶尽杀绝,采取“网开三面”,商文明暂且没有与中原农耕文明出现“水土不服”,汤选择“了解近处就能知道远方,成就别人也就是成就自己”(《吕氏春秋·本味》译文)的王者之道,选择兼容融合的明君之策,鼓励商统治区的人民安心农耕,饲养牲畜

二是迁都郑州。“商汤革命”胜利,是商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融合的胜利。《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对前来朝贺的诸侯皆以礼相待,汤自己也只居于诸侯之位,表示谦逊。“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也就是在“三千诸侯”的拥护下,汤做了天子,告祭于天,宣告了商王朝的建立。商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发布《汤诰》,要求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大罚殛汝”。注意“以宽治民”,对于夏国的遗民,允许保留“夏社”,册封大禹后人。统治期间,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就连远居黄河上游,氐人、羌人部落都来纳贡归服。有《诗·商颂·殷武》佐证:“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有史料佐证,这时商汤的都邑在郑州。

商汤都邑记载不一。《史记·殷本纪》载:“汤始居亳。仲丁迁于隞。”这里所说的“始居亳”,实际是西亳,即河南偃师,因成汤开始伐夏即由西亳始;这里所说的“”,即河南郑州。而《竹书记年·商纪》载:“汤居亳。仲丁庄即位,元年自亳迁于嚣。”这里所说的“嚣”,即河南荥阳东北一代,也即郑州附近。以考古为证,1950年秋考古工作者首次在郑州二里岗、南关外一带发现大量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从此揭开了这座早商王都的神秘面纱。随后,考古工作者对郑州商代都城进行考古发掘。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郑州商代都城即是商汤王都所在地,为商王朝前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三是“商汤桑林祈雨”。《吕氏春秋•顺民》载:“昔商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仍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有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用其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其悦,雨乃大至。”

还有一种版本:正当商汤准备大展宏图之际,商王国发生了一场大面积的旱灾,一直延续了七年之久。尽管伊尹亲自带领人们挖井抗旱,可旱情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商人笃信鬼神,认为如此大旱肯定是上天降罪。于是就天天祭祀,祈祷上天赐福降雨。可老天“无情”,就是不肯下雨。负责占卜的官员进谏说,看来只用牛羊作牺牲不行了,一定要用最高级的祭品人。商汤拒绝了,他说:“我祭祀求雨,本是要让人们幸福地生活下去,怎么能用人去做祭品焚烧求雨呢?如果真要烧死人才能感动上天,那就烧死我吧!”说完,商汤不顾大家反对,毅然爬上柴堆。似乎还真感动了天,倾盆大雨适时降下,阻止了商汤的自焚。

版本各异,但汤武顺乎天而应乎人”是毋妄置疑的。尤其是后来殷商祭祀,违背天理人道,大量用活人做祭品,是与商汤执政理念格格不入的。当时阶级矛盾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日益强盛,影响了几代商王的统治。

四是“伊尹放太甲”。《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商汤嫡长孙太甲是商第四位王,登基后,在四朝元老伊尹的监督下,虽说没什么建树,但也没做过出格事。结果到了第三年,太甲就懈怠了,开始暴虐百姓,把祖上商汤留下的一副好牌打得稀烂,完全是一副昏君做派。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伊尹多次劝阻听不进去,于是伊尹直接把太甲直接从王位上赶了下来,然后又将太甲放逐到他爷爷商汤墓地附近的梧宫,让其好好反省。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伊尹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返                                                                                                                                               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商汤,一个天命玄鸟的后人,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革命,正如《周易·革·彖辞》: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殷因夏礼”是商“九世之乱”祸源

自太甲之后,商王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天灾不多,也没有战争爆发,但却有两个很不稳定的因素困扰着商王族,那就是连年的王位争夺导致战乱频繁和都城的不断迁徙。

这种遭遇与夏王朝很相似。起因应该从孔子所说“殷因夏礼”来分析,商朝基本上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夏朝的“家天下”是“硬着陆”因为大禹治水,把“公天下”引入了令人神往的殿堂,而夏启的“家天下”在中华大地时能否扎根,需要历史检验。商朝“家天下”跟进,加上黄河的肆虐冲击着还不是很发达的农业文明,随着时间推移,尧舜禹“遗产”还在发酵,“公天下”的幽灵仍不时地在搅动“家天下”堡垒,统治者王权频繁更迭或失国厄运如同魔咒般挥之不去!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九世之乱”,就是九世帝王世系的传承出现混乱,兄终弟及取代父死子继成为商代中期的主要继承方式。这种继承的混乱可能并非由于继承制度本身发生改变,而是王室内部诸子和方国、姻亲共同作用带来的结果。其结果是商代前期稳固的疆域和军事据点被废弃,多位商王频繁迁都,让商的实力损失巨大,早商的繁荣不再复见。

殷商中期夷商战争彻底摧毁了成汤建立的地缘格局,商被迫北迁殷。从考古发掘所见的情况上看,先商下七垣文化由河北中部地区先进入豫东,在杞县和东夷岳石文化结盟,再西进至郑州地区,在军事对峙后灭亡二里头霸权。可见,商克夏过程中,夷商联盟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商汤得伊尹于有侁氏,同时也建立了和有侁的婚姻联盟(注:有侁即有莘氏。而在商中期,显然有莘和商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竹书纪年载:王外壬时邳人、姺人叛。这就是说,第十一任商王外壬时侁人作为商的重要盟友,已经反叛了显然商和东夷的蜜月期早就结束了。

在考古证据中,殷商后期大量对岳石文化用兵也可以佐证这一点。这种战争不是单向的,还有东夷的报复。例如在郑州小双桥遗址的灰坑中出现了商人和夷人惨遭杀害的尸骨,可能就是在仲丁第十任商王征蓝夷的过程中,反扑的夷人攻入了仲丁隞都(郑州)并残忍报复的结果。

随着成汤与伊尹时代结束,商统治者开始对中原农耕文明的“厌倦”,商基因渐渐“复苏”,兼容融合被商人的“独大”意识淡化、泯灭。商统治者凭着对青铜冶炼技术的垄断,以及武装到牙齿的军队,在内部矛盾飙升的情况下,仍不断对夏族残部进行清剿。这些可怜的夏族遗民有的被赶到了陕西南部的渭河谷地,还有一些夏族人则逃难到了南方的荆楚山地之中。这两拨人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姬姓夏人(周王室)和芈姓夏人(楚国宗亲)。

商统治者巩固政权并非靠道德。王朝贵族“析财而居”,无家;“以业为氏”,无父;“以国为姓”,无君。没有道德约束,天马行空,私欲占道,霸者为王。统治阶级贪婪本性,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愈演愈烈,致使外患不断。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迁于嚣、河亶甲自嚣迁于相。《史记》记载祖乙迁邢(河北邢台),迁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

盘庚迁殷与武丁中兴

盘庚迁殷,近时文史考古研究者从政治考量上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地理位置。商代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河南、河北、京津、辽宁、山西、陕西、安徽、湖北等省、市的大部分或部分地区。在这幅员辽阔的大地上,安阳小屯一带所处地理位置也较适中,经邯郸“北通燕涿”,即今河北省中、北部及北京市一带;西可越天然屏障太行山抵山西;南过今郑州可通荆楚;东可达山东省。同时,它也吸收了不少四周的某些因素。其影响所及北到辽宁与内蒙古,东至沿海地区,东南至江苏、江西等地,南到湖南,西南至四川,西到到陕甘等地;二是抵御外侵。安阳小屯一带西有天然屏障太行山;北有漳、洹水为防卫手段;东有黄河;唯南无险可守,这对于当时商王朝防御四周方国部落势力的入侵是有好处的。据后来武丁时期的情况来推测。武丁时卜辞中,凡言“来艰”大抵乃开疆理之事,就是说,凡言“来艰”者,均为对外的战争。武丁之时卜辞言“自西”、“自北”者多见,“自东”者次之,“自南”者仅有一例,足见殷人南方无劲敌,东方的敌对势力威胁不大,主要是来自西、北方的侵入。最大的敌对势力是方、土方、羌方和鬼方:方在今内蒙河套地区一带,是比较强悍的敌对势力,与商王室长期为敌,并经常寇边,武丁不得不亲自带兵征伐,用兵少则三千,多达五千。土方在山西北部,距小屯千余里,也是一个强大的敌对势力,武丁前往征伐的军队,也常常达到五千兵士。羌方活动的区域在殷的西北部和西部,对商的威胁很大,是殷商的劲敌。鬼方在今山西汾水谷地平原一带,所统各部活动范围更为广大,武丁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将其征服;三是经济状况。3000多年前安阳小屯一带的自然条件优越,使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土壤分布来看,小屯一带属褐土,它是在暖温带的旱生森林和灌丛的作用下形成的,自然肥力较高,含腐植质丰富,水分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所以当时小屯一带是一个富饶的地区。殷部落在殷地近百年的活动和开发,殷地已经过渡到定居的生活方式,开始形成为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雏形,想比之下,较以游牧为主的部落更为先进,成为商时手工业的重要基地,尤其是冶铜业的发展,已经拥有了制造青铜器代替石器、竹木器、陶瓷器作为用具的能力,大量的出土青铜器文物证明,商代的青铜器已经有大量的生产能力和精湛的技艺,对商代的经济发展有着的支撑作用。

盘庚迁于殷,暂缓和了社会矛盾,摆脱了政治困境,五十年后又有了武丁中兴”。历史有很多相似,汤武伊尹,从奴隶到国相,让历史以商代夏;400年后武丁用傅说,从囚犯到国相,让商达到极盛时期而伊尹、傅说恰恰都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弘扬者和践行者。

武丁是商王盘庚的侄子,商王小乙之子。相传,武丁少年时期遵父命行役于外,与平民一同劳作,得以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与下层民众比较接近。公元前1251年,商王小乙去世,武丁继任商朝君主之位。武丁继位后,立志复兴商朝,但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武丁因此三年不说话,将一切政事交由冢宰决定,自己则观察国家风气。终于在一个偶然机会在傅险的地方找到说。当时说正服刑,在傅险筑路《史记·殷本纪》记载:“武丁… …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商大治。故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武丁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担任宰相,辅佐朝政。傅说尽力辅佐武丁,商朝治理得很好。

孟子》曰:“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史记》载:“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武丁效仿先祖成汤之德,行“成就别人也就是成就自己”之王道,“有功于民,勤力乃事”,迎来了殷商复兴。商成了“大邑商”、“帝邑商”。殷商之“大”,据《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这就是说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殷商之“强”,很多史料和考古发现其城市繁荣及科技兴商盛况。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的土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朝青铜器具的最杰出代表。还有偶方彝、三联甗这样的重器。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青铜器的应用,促进了车、船、雕刻、金属加工等制造技术和农业、军事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商时代的鲜明标志;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依据卜辞所记,殷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太阳历与太阴历相参差的天数合并到一月时是闰月,天文历法在商代;称之文字之母的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在可识别的汉字中,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文字体系,就诞生于商代;1986年出土的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有堪称世界古铜像之冠的大立人像,有我国最大、最早、造型奇特的青铜立人像,有象征当时蜀国最高首领身份和权力的“纯金权杖”,有世界上年代最早、树株最高、形象神奇的青铜神树,以及体薄如纸的黄金面罩等近千件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轰动了世界。还有数学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在商代;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等等。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

武丁开创了华夏有史记载的第一个盛世,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盘庚迁殷与“武丁中兴”也成为中华史上美好的记忆。

殷商黄金岁月过后的百年黑暗

从商王武丁至祖甲约百年,是商代黄金岁月,文治武功都达至巅峰。但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六世诸王,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约百年期间“家天下”挑战农耕文明的诡异再现,殷商帝国“唯商独大”“霸凌天下”的潜在危机挥之不去,放荡了商民族的玄鸟图腾信仰,挑战、颠覆了中原部族的“龙以建旗”传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对玄鸟的祭祀、“好祀”“重祀”之风盛行,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尤其是祭祀大量用活人做祭品,活人祭祀不仅残暴,而且违背了农耕文明的天理人道。被献祭的是对外战争掠夺的羌人,羌人并不是今天所说的羌族,是生活在商王朝西部(除了商人以外)的所有人,也包括周人。举行性爱的狂欢,每年是不可缺少的。据卜辞记载,他们甚至让沦为奴隶的战俘自相残杀,供商王和贵族观赏。还有活人陪葬等。历史踏着千万具尸体前行,带来的是天悲民怨生灵涂炭。

商,本来就不是大一统王朝,只是在林立的部落中,商王部落最为威武煊赫,直接统治范围其实只有都城附近方圆几百公里,称为“王畿”。此外是许多臣服于商的“方国”,他们对商王有纳贡和从征的义务,其内政不受干涉。这些部落(诸侯国)死心塌地的有之,口是心非的有之、离心离德的有之、图谋不轨的也有之,更有不加盟的散兵游勇,伺机蠢蠢欲动。因此,统治者军事征讨成为主旋律。商王兵锋所指,其他部落望风披靡,投降的输城纳贡,不投降的就要被屠城灭族。各诸侯国在夹缝中生存,这个潜在的“火药桶”愈造愈大。

到了帝乙时期,史记》载:“帝乙立,殷益衰。”帝乙在位时基本就是对外征伐诸夷帝乙三年,昆夷攻打商朝,帝乙派遣将领南仲率军向西抵御昆夷的进攻,并且修筑朔方城帝乙九年,江淮之间的夷族强盛起来,准备大举进攻商朝。帝乙出兵征伐岛夷和淮夷,途中受到孟方(今河南睢县附近)的截击。帝乙率领诸侯讨伐孟方,等等帝乙在位还做了三件事,也给殷商崩溃雪上加霜。

其一是迁都于沫。史料可查,帝乙在位初期,仍以殷为都城,在位末期,将都城迁到沬(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这为后来他小儿子帝辛即位成为“建筑狂”提供了“用武之地”,国将破,库已空,不影响帝辛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其二是祭祀改革。考古发现,帝乙、帝辛卜辞可查,帝乙即位一直是在加强自身的权威,同时降低了旁系先王的祭祀规格,这对于重视鬼神的旁系商人来说难以接受。

其三是立嗣去世据《吕氏春秋》《帝王世纪》载微子启、微仲衍与受徳三人是同母兄弟,微子启、微仲衍出生时,他的母亲尚为妾,而被立为王后之后生受徳。帝乙因微子启年长,想立他为嗣,太史根据礼法认为微子启是庶出,受徳是嫡出,有妻之子,不能立妾之子,所以立受徳(帝辛为嗣子(后来的商纣王)

当时嫡长子制已经在王公贵族中深入人心。而且嫡长子子启内有才干,外有贤名,次子子衍也相当优秀。帝乙听信狗屁太史所谓的立法,改变了初衷,转而不传位给优秀的长子、次子,最后却传位给幼子,最终酿成了失国的悲剧。

帝辛“一人之天下”加速了殷商帝国崩塌

帝辛自幼聪敏过人。《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帝辛继位后,有据可查,确实做过“不同凡响”的事。其一、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毛泽东评价帝辛:“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其二、据史料载,都邑建设呈繁荣盛况,帝辛时期的朝歌繁华,历史曾有“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的记载易中天中华史也这样描述:城墙高大,宫殿威严,街道纵横交错,房屋鳞次栉比,作坊星罗棋布,饭店灯红酒绿。乘坐豪车的贵族招摇过市,无所事事的平民徘徊街头,额上打了火印的奴隶被驱赶着去服役,不同种族的巨商小贩穿梭往来。商品来自四面八方,有渤海沿岸的,有西北草原的、有长江上下游的,也有商人自己生产的农作物与工艺品,都在这里买卖交易。更多的商品则被成群结队的商旅驾着牛车骑着大象,运往五湖四海世界各地。

帝辛在历史上确实是有功的。但他却没有他的先祖成汤、武丁那么幸运,没有遇到伊尹、傅说那样耕于莘野,乐尧舜之道的先哲,却遇到了“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的费仲和“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的恶来。帝辛略有雄才,则大略不齿,加上优越的家世和继位伐夷的胜利,足以让他凑足了“拒谏、崇侈、嗜酒色”的本钱。《史记·殷本纪》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帝辛没有忧患意识,刚愎自用,加速了商王朝“地动山摇”。

史料证明当时帝辛根本没有高枕无忧的资本,更没有他开始骄傲自大,过着酒池肉林、穷奢极欲生活的条件当时,帝辛最起码面临三个威胁:

其一是阶级矛盾深化的威胁。从殷墟甲骨文的记载中发现,武丁之后,商王祭祀时使用的奴隶数多达一万三千余人统治者没有社会制度把大量的奴隶由供奉祖先、圣灵的祭品转化为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力。帝辛伐夷俘获了大批战俘十万之众滞留在都邑朝歌,随时都有暴乱危机。帝辛建立“炮烙酷刑”,残酷刑罚之下的民众必然会反叛和抗击。另外,帝辛时期,王室内部的争斗越加激烈,商朝亡国只是需要一个诱导因素而已

其二是周国野心勃勃想取而代之的威胁。帝辛时期,殷商最大敌人是周国,还有很多不愿臣服于殷商的“方国”。其实,东夷对殷商国家安全并不构成绝对威胁,为何帝辛执意要打东夷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甲骨文显示,武丁多次命令妇好进攻东夷,其中就有“取玉”、“正(征)玉”的记载结合史料《诗经·鲁颂》记载“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西周铭文中也有很多“孚”(俘)戎器、“孚(俘)金”,“孚(俘)吉金”的记载。原来,商炼制青铜需要铜、锡、铅等金属,这些矿产主要分布在东夷地区,不仅如此,玉石、作为钱币的贝壳、盐等大量战略物资,主要都是源于东夷地区。为了维持王朝运转,为了祭祀用的青铜礼器和军队的青铜兵器等此,帝辛征讨东夷,是为了获取炼制好的粗铜,然后拿到殷商铸铜,所以不仅需要数十万大军征伐,而且还需要固定驻军确保炼铜基地安全。顾“维持王朝运转”之此,失“周国取而代之威胁”之彼,符合笃信自己是“奉受天命的国君”的帝辛作派。竹书纪年》曾有“大夫辛甲出奔周”“内史向挚出奔周”等记载,那就是大量殷商贵族仍然作为高层贵族服务于周王室,好像就是换个门庭而已。对此帝辛都可以束之高阁,还有什么不可顾此失彼?就连武王伐纣联军兵临城下,帝辛还在陶醉于他“受命于天”,在做他“一人之天下”的梦!

其三是气候环境恶化的威胁。有学者综合近年来殷墟一带考古发掘的水井、窖穴和墓葬材料得出结论,商末正处于温暖期与寒冷期的交汇中,干冷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都有影响,间接导致了商朝后期的衰落。同时,自然灾害的增多致使本来就不发达的生产力遭到了很大的打击。在食不果腹情况下,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人们把矛盾转移到统治阶级上,推翻当时的统治者成为人们的必然要求。因此,对于商朝的灭亡,气候变冷变干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外,商末神权和王权的矛盾到了极点,敬畏鬼神充塞在军政事务之中,就连王权也对此颇为忌惮。帝辛硬着头皮不折不扣地降低了旁系先王的祭祀规格蔑视的是“公天下”颠覆的是“家天下”,企图营造他的“一人之天下”其结果,反而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一个帝辛身边云集了一批阿谀奉承的诸侯,他在奉承中愈发刚愎自用起来。同时,帝辛嗜好听信谗言,施行暴政。结果正直的朝臣都被酷刑折磨而死,位列三公的西伯昌、九侯和鄂侯都未幸免于难。九侯被施以醢刑,剁成肉酱;鄂侯也遭到脯刑,被制成肉干;西伯昌被囚禁在羑里,差点死去,后来还是送了好些珠宝美女才被放回。比干和箕子是纣王的叔父,在劝说纣王时,比干被挖了心,箕子假装疯癫,被囚禁了起来;微子是纣王的庶兄,多次劝谏纣王,纣王不听,他只好出奔。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就连微子出奔之前还跟太师、少师这殷商高级贵族串联商量,说明上层早就看帝辛不爽了。

综上所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朝代的更替是经济实力和人心向背的较量,这才是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综合来看,牧野之战只是导致商朝灭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其背后是多种因素聚集爆发的结果,而主因是殷商闯了农耕文明的“红灯”!

作者简介舒升本名时昌功,河南获嘉县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勤奋笔耕,热爱生活,常以时政评论诗歌寄情并见诸报刊,编著有《舒升文集《漫谈同盟山》。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中国烹饪鼻祖伊尹史料考释

中国烹饪鼻祖伊尹史料考释

作者:舒升 伊尹是中国美味饮食的开创者,被尊为烹饪鼻祖,历代餐馆、酒肆、食品、饭店、食府、调料、医药、丝织等,均敬其为圣...
香港城市大学校友日 共叙城大情 共筑未来梦

香港城市大学校友日 共叙城大情 共筑未来梦

香港城市大学(港城大)于11月2日举行“港城大校友日2024”,吸引逾三千人参与一系列活动,与昔日同侪、教职员和其他大学...

湖滨巧家长街宴:民俗盛宴,文化新章

民生时报云南讯 湖滨盛筵,暖冬巧家;华灯初上,长街焕华。11 月 15 日至 18 日,一场独具魅力、万众瞩目的“长街宴...

成都银行科华北路支行携手郭家桥社区共绘感恩文化新画卷

11月 12日,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街道郭家桥社区的法制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成都文化四季风 劲舞暖冬”感恩主题文艺汇演...
兴趣岛:以中式瑜伽践行文化传承与运动融合

兴趣岛:以中式瑜伽践行文化传承与运动融合

众所周知,西式瑜伽因其高难度的体式动作时常让部分瑜伽爱好者望而却步,放弃学习。如今备受欢迎的中式瑜伽凭借什么优势备受青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