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针,
不用节食,
无需运动就能掉十斤,
网红“暴瘦针”司美格鲁肽热度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大家口口相传的“减重神器”,很多人因此到内分泌科门诊咨询能否通过使用司美格鲁肽快速瘦身。
那么,司美格鲁肽究竟是什么?它能减重的原理是什么?普通人能用它来减肥吗?它有什么副作用呢?
司美格鲁肽究竟是什么?
司美格鲁肽是一种新型降糖药物。
它是一种新型长效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剂(GLP-1RA),不仅能增加降糖的胰岛素分泌,还能有效抑制升糖的胰高糖素分泌,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效果。除有效降糖外,还能改善多项心血管代谢指标。
司美格鲁肽作为GLP-1受体激动剂的的一种,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如肠促胰素功能受损、肝糖生成增加、神经传导异常、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葡萄糖摄取减少等,且具有心血管保护的作用,可作用于多个器官和组织,全面改善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司美格鲁肽降糖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葡萄糖浓度高时触发降糖,葡萄糖浓度低时智能关闭降糖,因此单用时低血糖风险小。而且它的血药浓度平稳,半衰期较长,约为一周,所以它可以实现一周一次给药,为糖友们降糖提供了便捷。
司美格鲁肽有两种剂型(如下图), 红色的规格是1.5ml/2.01mg,注射时有0.25mg和0.5mg剂量刻度选择,0.5mg剂量能注射四周即一个月剂量。蓝色的规格是3ml/4.02mg,注射时有1.0mg剂量刻度选择,1.0mg能注射四周即一个月剂量。也就是说3ml 的蓝色装置剂量是1.5ml红色装置的2倍。患者可根据实际剂量需求选择需要的剂型。
司美格鲁肽适用于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基础上,接受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也适用于降低伴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风险。
司美格鲁肽能减重的原理是什么?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司美格鲁肽是比较好且能智能降糖的新型降糖药物。那它为什么能降低体重呢?其减重原理是什么呢?
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确实能有效降低体重,之所以能降低体重,一方面是通过抑制下丘脑的摄食中枢,让人没有饿的感觉,从而抑制食欲;另一方面它可以作用于胃肠道,增加饱腹感,从而减少热量摄入,起到减重的效果;它还可改变食物偏好,显著降低对高脂肪或甜食的偏好和摄入量。
总而言之主要就是降低食欲,吃得少而起到减轻体重的作用。
普通人能用司美格鲁肽来减肥吗?
实际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司美格鲁肽的使用都有很多注意事项和条件限制,并非人人可用的“减重神器”。美国批准它用于BMI≥30kg/㎡,或者BMI≥27kg/㎡伴有至少一种并发症,如说高血压、2型糖尿病或高胆固醇血症的人群,而且是作为降低饮食热量和增加运动的辅助手段来使用,所以如果只是单纯的体重体脂超标一点的人群并不适用司美格鲁肽。
在我国,
目前司美格鲁肽只作为降糖药物使用,
并未批准它作为减肥药,
所以如果用于单纯肥胖,
在我国属于超说明书用药行为。
司美格鲁肽作为一种处方药需要通过正规医院渠道获取,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自己随便购买,其作为一种药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腹胀、头晕、头痛、消化不良、低血糖、胃肠炎和胃食管反流病等,少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用药后可能会出现视网膜病变症状的加重。
胰腺炎病史、1型糖尿病患者和孕妇不宜使用,有甲状腺髓样癌个人既往史或家族病史以及2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的人群禁用。
司美格鲁肽减重的长期效果如何呢?
有研究显示体重下降停药后如果经常暴饮暴食,吃些油腻、高糖的食物,并且不爱运动,长时间久坐,可能会导致体内脂肪含量快速升高,出现反弹的情况。看来使用司美格鲁肽减重还需好好斟酌。
实际上无论是用哪种药物减重都一定要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根据不同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长远的目标,结合饮食和运动的生活方式干预永远是减重的最佳手段。
因此,建议对体重控制有需求的人群,首先应控制饮食,限制总能量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饮食中应富含水果和蔬菜、膳食纤维,以及充足的优质蛋白质,还需要补充必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充足的水分。还要改变饮食习惯,在吃东西时需要细嚼慢咽,这样可以减慢营养物质吸收,控制能量摄入。减重目标是3-6个月体重下降5-10%。肥胖患者最好在专门的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严格的饮食计划。
运动对于体重控制也是非常必要的,每周进行不少于150分钟的运动,运动时肌肉组织对脂肪酸和葡萄糖的利用大大增加,使得多余的糖只能用来供能,而无法转变为脂肪而贮存。同时随着能量消耗的增多,贮存的脂肪组织被“动员”起来燃烧供能,因此减少了脂肪的形成和蓄积,由此可达到减肥的目的。
对于体重只是略微偏高没有达到肥胖的标准,甚至是标准体重,只是想要追求更瘦的帅哥美女们,还是建议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加强运动锻炼来达到目的。不推荐首选药品,毕竟“是药三分毒”,为了瘦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生活和工作,可就得不偿失了!
本文作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