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颅脑心胸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名患左侧小脑天幕骑跨型脑膜瘤患者进行切除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治疗效果满意。
患者刘女士因头部外伤术后,复查CT发现左侧小脑幕区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脑膜瘤,需要手术治疗。
左侧小脑天幕骑跨型脑膜瘤
由于肿瘤位置跨天幕,位于后颅窝,毗邻静脉窦、脑干等重要结构,操作空间狭小;加之脑膜瘤本身供血丰富,术前无法完成MRA检查评估肿瘤供血情况(因头颅有钛板内固定物未行检查),手术难度大。其次,患者曾行双侧颅骨修补,颅骨修补处无法使用头钉固定,对于手术体位的摆放限制要求高。同时,患者曾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内瘢痕增生可影响插管及术中麻醉通气,更增加了麻醉风险。
肿瘤跨天幕
双侧颅骨钛板内固定
术前,医院组织了颅脑心胸外科、手术麻醉科、呼吸内科、输血科等多学科进行了联合会诊,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共同商讨了手术细节、并制定了周密的手术及麻醉方案和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应急预案。
经充分完善术前准备后,2023年12月12日下午16时,颅脑心胸外科团队成功为刘女士实施了左侧小脑天幕骑跨型脑膜瘤切除术。
体位摆放
术中操作
术中操作
术后切口
术中,颅脑心胸外科团队密切配合,按计划切开头皮,铣开颅骨,层层挑开神经“屏障”,直达病灶,严控出血,彻底止血,充分保护功能区脑组织,经过连续奋战 7 小时,手术团队终于在显微镜下完整地切除了肿瘤,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复查头颅 CT 提示肿瘤全切。
术前
术后
据了解,脑膜瘤随着体积的增大和位置的不同,会逐步压迫神经和血管,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视力下降、听力下降等系列症状,神经系统长期受到压迫会导致颅内脑组织受损。所以,当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时不要大意,应及时就诊,必要时行头颅CT或磁共振等检查,以便能早发现,早手术,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什么是脑膜瘤?
脑膜瘤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第2位,女性多见,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很多脑膜瘤为偶然间发现。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病人往往以头疼和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位置不同,还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在CT检查日益普及的情况下,许多患者仅有轻微头痛,甚至经CT扫描才能偶然发现为脑膜瘤。患者若忽视早期症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若未及时治疗,患者病情将呈现进行性加重,会导致多种恶性循环因素,使病情迅速恶化甚至威胁生命。目前,手术切除脑膜瘤是最佳治疗手段,尤其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切除脑膜瘤不断提高,使大多数患者得以康复。
脑膜瘤好发于哪里呢?
在人的颅骨与大脑组织之间,有三层膜,从外到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合称脑膜。
脑膜瘤是一种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的脑肿瘤,它的发生与蛛网膜有关,所以与蛛网膜颗粒集中分布的区域相一致。好发于大脑半球的凸面、颅底和鞍旁区域等部位。
脑膜瘤的症状?
脑膜瘤的症状主要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多数脑膜瘤生长缓慢,病程长,往往无明显症状,很多是在颅脑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的。当瘤体增大压迫周围脑组织时,才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常以头痛和癫痫为首发症状。
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任何部位的脑膜瘤都可能引起头痛,这是由于肿瘤增大压迫或侵蚀周围脑组织或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
癫痫:运动皮层等功能区的脑膜瘤可刺激周围神经细胞导致全身性和部分性癫痫发作。
脑功能障碍:表现为头晕、记忆力减退、神态呆钝、反应迟缓、行走不稳、手足震颤等,这是当肿瘤体积巨大时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颅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复视、面部麻木、饮水或进食呛咳、吞咽困难,这也是颅底脑膜瘤的典型表现。
运动、感觉异常及失语症:可能由运动区、感觉皮层区或语言功能区的脑膜瘤引起。
听力下降、记忆力丧失、嗅觉丧失:可能是由于肿瘤生长压迫听神经、嗅神经。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脑膜瘤治疗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大部分脑膜瘤位置表浅、周围脑组织非重要功能区,都能完整切除。如脑膜瘤很小,靠近重要的功能区,可以考虑保守治疗,密切观察。如肿瘤侵犯重要血管、神经、手术不能全切,可以考虑放疗等方式辅助,控制肿瘤生长。
一般良性脑膜瘤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但是恶性脑膜瘤的患者单一采用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需要辅助放疗手段进行治疗。
脑膜瘤预后?
脑膜瘤患者的预后主要和肿瘤分级、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及肿瘤切除的程度有关,还与患者的年龄、总体健康情况和所采用的治疗方法有关。多数脑膜瘤是良性的,外科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
脑膜瘤怎么预防?
目前脑膜瘤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可以通过关注导致脑膜瘤的危险因素,如保持正常体重,拒绝食用霉变食物,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检查等来降低脑膜瘤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