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

河南获嘉同盟山呈九龙口龙脉之地

作者:舒升 历史上的姜尚是韬略家,是无神论者,但他相信“天意”。姜尚的“天意”,其一是民意,即天下大众之意愿;其二是自然规律,即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运行之迹。 当年姜尚厌恶商政,便周…

作者:舒升

历史上的姜尚是韬略家,是无神论者,但他相信“天意”。姜尚的“天意”,其一是民意,即天下大众之意愿;其二是自然规律,即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运行之迹。

当年姜尚厌恶商政,便周游诸侯列国,之后,隐居在商都西南王畿之地古宁邑域内(今获嘉县同盟山所在地),曾誉称这里北依太行,水系环绕,呈九龙口地脉之地;南守黄河,九曲滔滔,尽显乾坤扭动之势。神来之笔灵气聚集这里日月久长,必佑我华夏,撼动天下

至今仍有风水师相信“地脉”客观存在视山峦为骨骼,视泥土为肌肉,视地下水为血液。他们振振有词,昆仑山是“万山之祖、龙脉之源”龙脉从昆仑开始发源延伸龙的主脉落在陕西省的西安市(即古都长安),然后东出中原(河南),同时展开北向、南向、东向、西向分支,形成井体的昆仑山脉体系。“东向”其中就有太行山。太行山与黄河相望,九条河流顺太行而泻,形成大沙河水系,润泽同盟山一带平原湿地。“龙脉”源头是“地脉”山是龙的势,水是龙的血。同盟山背靠太行,呈大沙河水系环抱的之势,称之这里处九龙口龙脉之地,龙栖之地。

这本难信以为真,但同盟山诞生3000多年,这里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令人又不能不信!现在列举一些历史事件与大家分享。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原因,得出了八个认识其中最后“两个认识”都与同盟山有关联。

其一、“三千年王权巩固”从同盟山诞生开始。武王伐纣,八百诸侯国将士在这里“牧誓”,兜土筑盟誓台成同盟山,横空出世一日间,史诗般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从同盟山走出了大周天下。神权王朝变为“天下共主”王朝,有了“中国”这个概念,“家天下”为“家国天下”,也叫华夏之邦,家国一体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四海之内皆为兄弟,龙旗之下,四海为家,举国祠堂遍地,家谱续传。一个人安身立命靠的是父老乡亲、列祖列宗,靠的是“耕读传家”。为家尽孝,为国尽忠,在老百姓中可谓流传深广,深入民心。这种家国体制延续数千年中华文明进入了“三千年王权巩固”期,就是从同盟山诞生开始的。
其二、“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是同盟山文化构筑了东方秦帝国的基石。由于分封过渡、世族林立、臣子位高权重而悖主篡国,出现了西周东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天下民众饱受裂土之苦、战乱之祸。历史节奏让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形成了许多学派,呈现出诸子百家争鸣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群星辉映的浪漫时代,是圣贤们辩论真理、国君们争夺霸权的时代。诸子百家大多有类似姜尚艰辛的经历或“天下之天下”思想、观点、理念上的认同,时代呼唤“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见《六韬·武韬·顺启》)的风流人物登场。后来,秦皇嬴政出现了,他们弥补了周天子的“缺憾”,把“权盖天下”做到了极致,推进和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儒家思想根在同盟山牧野之战硝烟早已散尽,同盟山武王庙殿前香火却3000多年不春秋,孔子同盟山拜圣,巧遇收子夏为弟子,结识了退隐同盟山君子村(现在的获嘉县巨柏村)卫国四朝贤大夫蘧伯玉交流国是。孔子感慨“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见孔子《论语》)。他们年龄相差30岁,两人心心相印,灵犀大开,开始长达5年的交流研讨。孔子谈自己对天下、国家、家庭、个人的理想、理念,蘧老讲自己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的实践经验。二人教学相长,促成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学说体系的建立和成型。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根在同盟山(见《获嘉记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 子夏列为“孔门十哲”“七十二贤”。

楚亡汉兴基于同盟山楚汉之争,刘邦死里逃生退守荥阳(今郑州市古荥镇),多次令韩信回援相助。韩信认为战机不到,仍按兵不动。结果刘邦实在坚守不住了,东渡黄河,逃往驻守在修武(古宁邑历史沿革修武,在今同盟山附近的获嘉县东、西张巨村,这里有“韩信屯兵处”、“古修武城”“张耳营”遗址)的韩信、张耳营中。《史记·高祖本纪第八》载:“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还有史料佐证,第二天清晨,韩信和张耳还未起床,刘邦就进入帅帐,收缴了印符,传令诸将,宣布部队由自己指挥。刘邦得到部队后,对数次违将令的韩信和张耳不但不予治罪,反而将他们攻取地交由张耳统管,并拜韩信为赵地国相。这种“与天下同利”的政治智慧和雄才大略凝聚了人心、稳定了军心、振奋了士气。随后,刘邦在同盟山附近(获嘉县高庙村)效仿武王,设坛祭天,发布战斗檄文,历数项羽十大罪过,如:弑主、杀降、背约、贪财等,表明汉军讨伐项羽是秉承天命、顺应民意的正义之举,为汉王刘邦“复振”奠定了政治基础。当时汉军失利,但历史进程却是汉军“宜将剩勇追穷寇”。因此,就有了太史公对韩信“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的赞叹(见《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史学研究认为楚亡汉兴基于同盟山,不是空穴来风。汉刘邦效仿武王“盟誓”在同盟山脚下,演绎了一场政治智慧和雄才大略。

魏晋竹林七贤”聚集同盟山尽显一代风流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常聚同盟圣地饮酒赋诗。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领袖,狂傲不羁,真名仕自风流,喜欢深山幽谷之间,活跃茂林修竹之下,循求登高望远之际,得以心旷神怡之时,同盟山正是他们的好去处。他们性格各异,却是神交。当嵇康“拿官场开涮”,亮出“非汤武而薄周孔”旗号,辞官不做,惹司马昭震怒。嵇康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维护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赢得了永远的尊敬和敬重。向秀(今获嘉毗邻的武陟人)悼念嵇康《思旧赋》:“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他们嗜酒如命,率真而又自律,率性而又谨慎,“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同盟山成为他们的“桃花源”,躬耕不是谋生,而在谋心,谋天下民众之心!

秦王李世民铸钟于同盟山公元622年,李世民平叛王世充与窦建德反唐联军路过获嘉,在同盟山南边驻扎下来,前来拜谒武王庙。当他站在同盟山上极目远眺,充满感慨:“东统领牧野战场,西牵制孟津之渡,南可控黄河,北可拢太行,真正是可收可放的兵家宝地。武王选这块地方作战前盟誓,真是圣人所为啊!”他感慨万千更激起他浮想万续:隋末农民起义的惊涛骇浪,凭借由这股潮流,成功地打造了李唐江山的坚船。泛舟赏景映入眼帘的,是隋炀帝杨广的豪华巨轮如同商王帝辛“一人之天下”之舟,瞬间被撕扯成碎片。恐怖的画面时常浮现眼前,让他心惊肉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交代武王庙道人:“一定管理好这座盟坛,让世人谨记历史功与罪。”并铸“秦王钟”,在同盟山警钟长鸣。

武则天崇“武”怀“周”同盟山植槐公元665年冬十月,高宗李治去泰山封禅。从东都洛阳到泰山官道路过获嘉彦当驿站(在同盟山东南侧)武则天率后宫下榻于同盟山武王庙。32岁的武则天看到“武王大殿”匾额很吉利。“武”后是“王”。意在姓武的先做“后”再做“王”。武则天博览群书,聪慧过人,知道武姓始源于武王的姬姓,“祖先庙堂是对武姓后代的暗示!”武则天就有意植一棵国槐(当时唐流行国槐是宫中必栽之树,亦称“宫槐”)以示纪念。于是就唤侍卫找树苗。时值冬寒,不是移栽国槐的季节。但武则天一厢标新立异默默许愿:“愿上天保佑这棵槐树成活,保佑武家建立自己的江山!”果不其然,第二年春天槐树吐出翠绿的新芽。34年后,66岁的武则天真登上了皇位,改国号“大周”。武则天的“周”就始源于同盟山武王大殿。武王大殿至今仍唐槐参天,枝叶如盖,游客观止,心旷神怡。

邵雍游历寻道从同盟山出发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邵雍年少时期几乎无书不读,苦读中他叹息道: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他要四方游历,第一站就是同盟山武王庙,随后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他考察归来时感叹道:道在是矣!共县县令李之才(字挺之)得知邵雍好学,便见邵雍,并对他说: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邵雍回答道:幸受教。这样邵雍就拜李之才为师,学习《河图》《洛书》,伏羲氏八卦、周易六十四卦图像。李之才所传授的是久远年代流传下来的古典,而邵雍探索其中深奥的内涵时,往往如有神助一般的能自行悟道、洞彻其内涵,最后获得的如同汪洋一般浩瀚博大的知识。邵雍知姜子牙辅助武王易经在军事、治国方面的运用,便经常不断地到同盟山体悟天地的运动变化规律、阴阳消长的规律、世道变迁的规律,甚至对微小的走、飞行类动物和草本、木本植物的特性也一样了然于胸。他不成“大家”都难,高深的智慧,被当时世人认为已达到不惑的程度。他悟到了伏羲八卦中自带的先天因素,悟到了后天六十四卦“天行健;地势坤”的真谛,并因此写下数十万言的著作流传于世。由于他处于隐居状态,后来乐居洛阳,也是“德感世人”“隐而不仕”。但“邵夫子”的“清而不激,和而不流”“内圣外王之学”却流芳千古历史长河中。

忽必烈“搭桥”寻通往同盟之路成吉思汗要征服世界,凭他的蒙古铁骑来说,征服你,不需要理由。但对于中华母国,这个游牧的草原帝国只具联合体性质,而且联合体随时会瓦解,要征服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农业帝国,必须考虑安身立命之本,必须考虑另一种身份。1271年11月,继承了汗位忽必烈颁发了《建国号诏》。他要跻身于中华皇帝的谱系,而且颇有后来居上的架势。他要建立一个整合蒙古草原游牧传统、中华本土农耕文明和海外贸易经济力量的超大型跨地域和多民族的政权,叫“大哉乾元”。大元国号的确立,标志“马上取天下”的游牧部落联盟向“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中原王朝转变;标志“元”为乾卦“元亨利贞”四德之首,元是天地万物本原的中原易经智慧的认可与融合;预示着让天下万邦安宁祥和,行仁政、顺天理,天人合一,实现王朝永续的时代到来!这一切皆由《建国号诏》引发。这一篇煌煌文献就出自于同盟山所在地获嘉人徒单公履之手。公履秉性纯孝,博学多闻,文思缜密,旧曾供奉于获嘉文庙的乡贤祠内。忽必烈与《建国号诏》有了共鸣,知行合一,虚怀若谷,他曾问征服南宋之策,被问到的汉臣是程朱理学的传人,其人勃然变色说:“宋是我父母之邦,天底下哪有教别人如何打父母的!”忽必烈听了并不怪罪,居然很高兴。后来此人被安排担任了元帝国教授。忽必烈“搭桥”找准了人,他延续了他爷爷成吉思汗“一代天骄”的卓越与辉煌。

顾炎武同盟山之缘。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明崇祯十六年(1643),为调查牧野大战之始末,顾炎武在时任获嘉知县何天宠全程陪同下,登同盟山,拜谒武王庙,考察周边地貌,辨识断碣残碑,翻阅史籍资料等,历时三天。后在《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武王伐纣盟于获嘉”。清顺治十六年(1659)后20多年间,他一直凭吊古战场,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尤其在河南,孑然一身重上同盟山,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主张,即: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见《日知录》卷六),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见《日知录》卷九)。这是同盟山文化“天下之天下”的延续和发展。他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他所说的“天下兴亡”,不是指一家一姓王朝的兴亡,而是指广大的中国人民生存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匹夫有责”其意义之深远,文化之厚重,精、气、神镌刻在中华儿女的骨髓里!“匹夫有责”,顾炎武首先做到了,天下为己任而奔波一生,即令他在病中,还呼吁“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见《文集》卷三)。

近代孙中山来过同盟山。他小时候就把武王当作崇拜偶像。1892年,在澳门结识了中国籍神父牛京。当时牛京正在河南卫辉筹建天主教会,言谈中得知卫辉府获嘉县有一座周武王同盟山。次年,一个偶然机会,孙中山赴郑州,借道卫辉,在牛京的陪同下乘车拜谒了武王庙,并在同盟山前植杨两棵,以示纪念。民国23年(1934)获嘉县长邹古愚率众重修同盟山武王庙,以庙中老道所供资料,刻石“孙总理纪念山林”镶于牌坊,并在同盟山之左右植柏栽杨,握笔作记:“孙中山先生革命之功,与武王先后同揆也。”由于外来列强侵略,封建王朝腐败,中国有了“百年耻辱”。他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905年8月,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当他发现那些有资金、有军队、有地盘的精英阶层来改造中国不靠谱时,领悟到必须依靠全民的力量,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当疾病让他的生命没有太多时间了,临终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呐喊。

代名人名家登同盟山,更是多彩靓丽的风景如现代“戏比天大”豫剧艺术家常香玉来过这里,著名作家冯骥才来过这里……就在2016年春天,河南30多位著名作家齐聚同盟山,可谓高手云集,名家荟萃。河南省文联原主席、河南杰出的文学领导人何南丁先生,生前85岁高龄时登上同盟山感慨的说:“这里有太多故事。”

杨晓敏文学馆落户获嘉中华民族最不朽的情思,最可征信、最能被了解的“活的历史”应属中国文学。小小说如同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小说一样,在不同的时代与环境中表达中华民族精神上最崇高的成就,并且在文学技术的进展里演化着,成就了里程碑式的新文体。20世纪80年代,一种叫小小说的文体萌芽发轫,“幽灵一般”成长壮大,笔耕中原,燎原神州,进入小小说时代。杨晓敏文学浓缩了这个小小说时代。开馆几个月,这里便成为当地重要文旅景点和省市乃至全国文友集结地,拂面的是同盟山的风,润泽的是黄河岸边的雨,牵动的是九龙口龙脉之魂,凝聚的是愈挫愈勇的中国力量

数千年来,这里备受关注。同盟山如同一首歌、一首诗、一本书,一摞动人故事,对人的心灵给以震撼。如果说是龙脉使然,这个龙脉便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期待。同盟山处在九龙口龙脉之地,这里有43万获嘉县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力量,在演绎龙的“无所不能”人间奇迹剧。同盟山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因为从中可以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同盟山之歌之结束语:同盟山是中华文明挖掘不尽的历史金矿

同盟山之歌之结束语:同盟山是中华文明挖掘不尽的历史金矿

作者:舒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阅读同盟山,方知同盟山文化之厚重;懂之同盟山,可以看到宇宙浩渺,大道衍衍...

明通路社区开展“月圆中秋暖 共筑巾帼情”主题活动

民生时报云南讯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展现社区妇女的新风貌和新成就,9月10日下午,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太...

东安街道红咏社区 | 中秋佳节“红”福至,文明风尚“咏”流传—中秋爱家文化活动

中秋佳节的脚步悄然临近,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2024年9月10日上午9:30,由东安街道红...
说不出再见  作者:克难

说不出再见 作者:克难

说不出再见 作者:克难 抚琴弦旧梦如烟 欲问情直教沦陷 曾流年情随梦远 满腹相思尽无言   犹忆初见还腼腆 月...
同盟山之歌之十九:马克思主义同盟观传播中国

同盟山之歌之十九:马克思主义同盟观传播中国

作者:舒升 进入公元191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传播中国。“同盟的旧口号‘人人皆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