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建设中路社区516号成教中心共有6个单元,共计住户96户,居住该院落的多数是老年人和儿童,租户较多,人员流动性大,院落面貌老旧,车辆乱停乱放,无休闲娱乐空间,无花坛绿植,环境脏乱等问题频出,居民对环境治理意识不强,无人自愿带头改善院落环境,无共治理念,无凝聚力,院落居住的上班族,日常忙于工作,较少有时间参与小区公共事务,同时院落内的老年人居多,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需求评估
为了全面了解院落情况,摸清居民诉求,社工通过入户走访、召开院落居民坝坝会等,掌握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研判,院落居民需求如下:
1)90%的居民希望修建娱乐休闲空间;
2)对脏乱、老旧的墙面进行基础美化;
3)院落周围没有绿植,希望通过绿植种植点缀,提升小区居住环境;
4)院落老年人和儿童较多,渴望能有适合老人儿童的休闲空间。
三、服务理念
在本项目案例中运用的理论主要是“参与式理论”和“增权赋能理论”。
1、“参与式发展”理论
本案中,建设中路社区开展的所有实践服务都是基于参与式理论为基础,将社区居民视为服务主体,以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的意识、能力为主要方向,以居民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2、“增权赋能理论”
本案中,建设中路社区注重社区居民的能力建设和社区的组织化建设,并为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搭建平台,提供能力建设支持和督导支持。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能力和技能,实现社区居民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四、服务过程
1.民事民议:社工通过入户走访征集居民建议、召开坝坝会等多种形式,增进与居民等熟悉度,精准定位居民等的需求。同时通过走访挖掘能人,成立院落居民自管会,成为居民自治核心力量,共商公议院落微更新中的每一项工作,社工全程协助。
2.社区协调:社区工作人员、社工共同现场查看,就功能完善、环境优化、风貌保留、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具体方案是否可行等相关问题的沟通讨论,综合居民意见拟定了以“一老一小”,守护“朝夕美好”为巷道文化打造主题,奠定了本次改造的主基调。
3.方案实施:院落微更新活动施工阶段,院落自管会成员切身参与到更新活动之中,除了进行方案施工现场的查看监督,还鼓励、带动其他居民投身到更新活动中来,例如进行绿植的种植摆放、文化墙创意角的涂鸦、座椅位置的摆放等等。使院落居民从小区治理中的“配角”变为“主角”,从被动参与到自发组织,从中获得归属感、认同感。
五、服务成效
建设中路社区516号成教中心经过院落微更新行动,使居民获得了自身能力的认可、使邻里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使院落环境品质得到了提升、使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了预期效果。
1.环境得到改变
1)文化墙氛围营造2处:围绕关爱“一老一小”,守护“朝夕美好”为主题;建设“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幸福院落,对老幼人群的人文关怀得到体现。
2)花坛打造及绿植种植1处:通过居民的共同参与,从院落无绿化到绿植种植,院落环境得到一定提升。
3)户外座椅安装2处:居民由无娱乐共享空间到有共同休憩的场所,居民间的邻里情得到了提升,促进了居民间的和谐。
2.参与人员增多
微更新活动中成立了以4人为主的院落自管会,带动居民参与,居民共商共讨,确定方案并亲身参与到更新活动中,积极配合,使自己破旧巷道面貌得到彻底改变,旧貌换新颜,幸福而自豪。
3.意识逐渐改变
通过微更新行动,引导院落居民全程参与,极大地提高了居民对院落环境治理的参与积极性,从被动参与到自发组织,从而也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居民关注院落治理。
4.自治能力提升
院落自管会的成立让后续院落管理有了保障,形成了可持续的管理模式。更新活动后,院落自管小组成员商议决定:发动居民报名参与新打造的花坛绿植的养护、环境卫生的清理、文化墙及户外座椅的的管理等,杜绝脏乱差的现象再次发生。院落居民的环境治理意识从被动变为了主动,从无意识变为了有意识。
六、专业反思
1、在本次院落环境微更新行动中,通过运用“参与式理论”、“增权赋能理论”使其居民的自治意识有所提升,使居民获得了自身能力的认可,同时通过成立院落环境自改小组,也为院落居民搭建了一个参与治理的平台,激发了居民参与院落公共事务的主动性。
2、项目的实施,对机构的宣传起到了正面作用,居民知晓率提升,特别是老旧院落小改造这块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全面推行居民院落治理,需要动员更多居民主动参与,探索更好的院落自治思路,需再思考和努力。(图/文:肖丽 何志文 郑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