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湘潭县石潭镇“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核心区的早稻栽插任务完成,比往年提前近10天。而早在3月15日,韶山灌区右干渠古城支渠便提前通水,确保示范片春耕生产用水。
一渠关国计民生,一渡系万顷良田。
韶山灌区“楠竹长虹”渡槽合龙。(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去年韶山灌区拆除重建的“涓上飞涟”和“楠竹长虹”渡槽分别于今年1月和3月成功合龙。3月30日,历时5个月改造维修的韶山灌区右干渠正式通水。至此,韶山灌区5条干渠实现全面通水,为100万亩良田输送“活水”,为夏粮丰收提供有力的水源保障。
抛荒的260亩稻田,又复耕了。
1990年出生的陈星种植了560亩稻田,其中有260亩曾经是抛荒田。他说,这260亩抛荒田位于韶山灌区南干渠马家桥支渠尾端,水源问题是导致抛荒的主要原因。
“以前父辈耕田放水很难,经常晚上拿着电筒在田头守一整晚等水来。现在渠道通了,就不用担心用水不足的问题,我把抛荒田都流转下来了,开展‘稻+油’轮作。”陈星说,2022年马家桥支渠纳入韶山灌区改造范围,渠道提质改造后,水流贯通、来水量更大,有效消除“中梗阻”,让支渠末端的稻田终于通水。
2023年,陈星流转的抛荒地种植收益达10多万元。用水无忧后,陈星成立的湘潭县悦祥种养专业合作社还开展了中药材、水果、湘莲、蔬菜、花卉、苗木、油茶等多种经济作物种植。
4月16日,石潭镇“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核心区的早稻栽插基本完成。(全媒体记者 王希台 摄)
2024年,在陈星的带动下,石潭镇返乡农民周学农种植水稻70多亩,刘华种植60多亩,当地农户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
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韶山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的主要指标。通过2021至2023年的项目实施,韶山灌区共衬砌支渠33条,打通渠道灌溉中梗阻问题,灌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约9759万公斤。
在长沙宁乡市,有10多万亩的农田灌溉用水全部依靠韶山灌区。韶山灌区宁乡段支渠共100余公里,承担着宁乡东南部花明楼、道林、大屯营、东湖塘4个乡镇46个村的灌溉任务。
“以前韶灌水送到尾端要3天,现在一天就到了。”站在韶山灌区6支渠的尾端,韶山灌区宁乡市花明楼管理所所长于善游介绍说,韶山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实施后,作为灌区的尾端,宁乡市段受益明显。
恢复通水的韶山灌渠两岸油菜花盛开。(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现代化改造后,韶山灌区进一步提升了水利用效率。灌区改造前,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395,至2023年底,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622,灌区新增节水能力约3126万立方米。近3年,韶山灌区先后获得“全国节水型灌区”和“全国节水型示范灌区”称号。
韶山灌区灌溉长潭娄三市的双峰、湘乡、湘潭县、韶山、雨湖、宁乡、岳麓等七个县(市)区,灌溉面积100万亩,是湖南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据统计,韶山灌区总干渠自2023年12月22日恢复通水,截至目前,已累计提供农业用水3800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