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湘潭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团队,成功为两名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该类手术的成功实施是湘潭县人民医院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方面综合实力的展现,标志着医院在脑血管病诊治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病例一
精准“拆弹”,化险为夷
61岁的宾先生,因突发头痛、呕吐1天,于6月24日入住湘潭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入院后经完善脑血管造影示右侧头臂干与左侧颈总动脉共干,前交通动脉球形真性动脉瘤。伴有动脉硬化,左侧椎动脉起始部及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斑块形成,管腔变窄,以左侧椎动脉起始部为甚,狭窄率大于75%。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就像颅内的一颗不定时炸弹,如果不及时处理,动脉瘤一旦再次破裂,血液就会像决堤的洪水迅速冲出破裂的血管,造成严重的颅内出血,其致死率、致残率非常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医院迅速组织医务科、护理部、介入血管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等多部门进行术前讨论,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仔细研判,并制订详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团队一致认为,此患者发病急,病情重,风险大,需要尽早处理颅内动脉瘤。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决定进行脑血管造影术+支架辅助下动脉瘤弹簧圈填塞术。
6月27日,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在神经内科、介入血管科、 ICU、麻醉科等科室通力合作下,手术团队在全麻DSA引导下顺利为患者实施了前交通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介入治疗术。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并于7月6日顺利出院。
前交通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介入治疗前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病例二
高精“架桥”
重建大脑供血“生命线”
56岁的刘女士因突发眩晕2天入住湘潭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经头颅MRA及脑血管造影显示双侧椎动脉V4段轻-中度狭窄,基底动脉近端重度狭窄。
“该患者的基底动脉狭窄程度非常高,药物根本无法开通血管,而且狭窄的血管会影响小脑和脑干的供血,一旦血流中断,就会导致脑干及小脑的梗死,从而引起患者严重的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必须开通血管,保证脑血流供应,”卒中中心团队经讨论一致决定。
7月1日,经与家属积极沟通后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后,手术团队成功为患者实施了脑血管造影术+基底动脉成形术。
术后患者血流较前明显改善,肢体肌力较前好转,住院 6天后顺利出院,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脑血管造影术+基底动脉成形术治疗前后:
据神经内科二病区副主任医师成希文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85%左右是因为颅内先天性动脉瘤。患者平时可无任何表现,如果不通过特殊专科的检查往往不易被发现,如果动脉瘤过大压迫到周围组织、神经,或因各种因素导致动脉瘤破裂,就会导致患者剧烈头痛、呕吐、眼睑下垂、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开颅手术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及复合手术三种方式。
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不但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了外科手术带来的创伤和严重并发症,而且让患者近乎无痛的方式轻松排除了藏在颅内的“不定时炸弹”,迅速回归家庭和社会。而对于脑血管狭窄的患者,一般会通过核磁共振、DSA下脑血管造影术等检查,了解狭窄的程度,并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以及患者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两位患者有明确的手术指针,而且远期的获益远远大于风险。
近年来,湘潭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按照国家卫健委建设标准,以多学科协作模式打造了一支由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血管科、NICU、ICU、康复医学科、放射科、超声科、检验科、心脑功能科等多学科、专业协作的“脑卒中急救团队”,不断推进三级医院卒中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卒中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以更加精湛的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规范化、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医疗服务,为脑卒中患者带来了生命的福音!
湘潭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简介
湘潭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拥有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血管科、NICU、ICU、康复医学科、放射科、超声科、检验科、心脑功能科等多学科专家,联合处置,能快速处理急性脑卒中病人各种病情。医院聘请原湘雅二医院谭利明教授担纲我院卒中中心学科带头人,医疗技术力量雄厚。能开展脑卒中静脉溶栓、脑血管介入等诊疗技术。
卒中中心建立健全了涵盖全县乡镇医疗机构的卒中中心救治网络,实现了县域内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无缝对接,为急性卒中患者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就诊的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进一步改善临床预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致死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