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广东悄然掀起一波登革热疫情,病例上报已逾上千例,引发全网关注。但其实,登革热在我国并不罕见,且每年都会发生。
一般来说,每年5月我国会进入登革热流行季,8~10月是发病的高峰期。并且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相关专家介绍,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为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多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沿海或沿边地区。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针对登革热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应对手段还是支持及对症治疗,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如果诊断和治疗不及时,患者病情持续发展,还可能出现出血休克、多器官衰竭等,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大家提前学会识别和预防登革热,很有必要。
识别登革热,主要看这几点
登革热是经伊蚊(即“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多数为5~8天。患病后,往往会出现以下典型症状:
1,高热。发热是登革热最常见的症状,患者24小时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持续3-7天;部分病例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次升高,表现为“双峰热”。
2,粘膜潮红。感染登革热后,患者的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会发红,貌似“酒醉状”,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3,疼痛。登革热往往会导致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等,病情患者整个人觉得很疲乏。
4,皮疹。感染登革热后,患者的四肢躯干或头、面部会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皮疹,一般出现在病程的3至6天,维持3至5天。
5,出血。部分登革热患者还会出现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等;
6,肠胃不适。有些登革热患者会有消化道不适的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
所以,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肤发红且伴有头痛、全身肌肉,或是被蚊虫叮咬后出现上述情况,一定要警惕登革热,尽早就医,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预防登革热,做好这几点
想要预防登革热,最为关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切断传播途径,可以从防蚊灭蚊、及时清理积水、远离感染区等方面入手。
首先,防蚊灭蚊。大家日常可使用蚊香、电蚊液、电蚊拍等工具诱杀蚊虫;室内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使用蚊帐;平时尽量穿长袖衣物,皮肤裸露部位涂抹白云山星群二天油,它采用了百年传承的古法黑油工艺,精选栀子、艾叶、血竭三味药材炼制而成,对预防蚊虫、伤风感冒、高温中暑、舟车劳累都有效。相关研究也显示,其对伊蚊室内有效保护时间为6小时(在此时间段内蚊虫不发生停落、叮咬),室外有效保护时间为4小时,驱蚊效果为A类产品。
其次,清理积水。传播登革热的媒介伊蚊,常在较为清澈的小积水中孳生繁殖,因此大家平时可以清除废弃的容器,清除闲置无用的积水;如果家里养了水生植物,则3-4天要换水洗瓶一次,并冲洗植物根部;同时排水管网也要定期疏通排水或投灭蚴剂。
再者,远离感染区。尽量避免去疫情风险区游玩,包括东南亚、美洲国家,以及进入流行季的广东、云南等地。
总之,当前登革热疫情还在持续,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学会识别,学会预防。一旦自己或家人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登革热相关症状,要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耽误病情。